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溯游...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5)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6)__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           (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__,不戚戚于贫贱。                  (班固《汉书·扬雄传》)

(8)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道阻且长山岛竦峙雕阑玉砌应犹在樯橹灰飞烟灭舞榭歌台轻拢慢捻抹复挑不汲汲于富贵蝉噪林逾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阻、竦峙、雕阑、砌、强虏(樯橹)、榭、拢、捻、汲、噪、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 滇人不文                文:文字

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所涉及的古代文人,与下图有关联的一项是

A.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D.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之始,我们由文本之外进入想象。我们尝试着搜集足够的信息来感知文本。   ▲      ▲      ▲      ▲      ▲       ▲    ,但是找寻的意义较为肤浅,只有宽度而无深度。

①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可得的线索来生成意义

②但它也是我们与自身对话的肇始

③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本世界中

④虽然我们尽可能找到了许多线索

⑤虽然这种猜想并不可靠

⑥因为可供形成理解的信息很少

A. ④②③⑥①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③④②⑥①⑤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B.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C.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