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1. 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 2. 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如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还敢有救世的心思。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秋”点明了柳子玉寻访苏轼的时间是秋季,诗句的意思是听那秋天的风水相激形成的涛声,就像千万军鼓同时敲响发出的声音,何其雄壮,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表达出对柳子玉的鼓励和祝福之意。从手法上来看,“一听秋涛万鼓音”是写景,又在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把秋天风水相激的场面写成“万鼓”齐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 滇人不文                文:文字

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所涉及的古代文人,与下图有关联的一项是

A.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D.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之始,我们由文本之外进入想象。我们尝试着搜集足够的信息来感知文本。   ▲      ▲      ▲      ▲      ▲       ▲    ,但是找寻的意义较为肤浅,只有宽度而无深度。

①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可得的线索来生成意义

②但它也是我们与自身对话的肇始

③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文本世界中

④虽然我们尽可能找到了许多线索

⑤虽然这种猜想并不可靠

⑥因为可供形成理解的信息很少

A. ④②③⑥①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③④②⑥①⑤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B.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C.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查看答案

下列针对各个行业所写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彩凤双飞,谁牵梦里红丝线;灵犀一点,好结缘中并蒂莲。(婚姻介绍所)

B. 瑞芽雀舌含新意,芳蕊龙团寄逸情。(烟草店)

C. 步履安常无虞陨越,奔驰稳健何患崎岖。(鞋店)

D. 喜笑怒骂天下事,愁哭哀乐人间情。(戏曲舞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