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即使恒星在两个悬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B.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
C. 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塘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陶醉。
D. 鲤鱼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为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剑阁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②比如老将军算是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④张虹同学久假不归,开学也没回来上课,李老师决定家访,做一做她的工作。
⑤孙大娘养育了四个儿女,晚年生活却非常凄凉,谁也不来看她,邻居们都说她的孩子是不肖子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3)《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阅读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是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苏轼的妻子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夫妻恩爱,二十七岁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作者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C.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沉痛。如果自己就在妻子的坟边,就不会如此伤心了。
D.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E.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明月可牵惹诗人思念亲人之伤感,故曰断肠。
2.分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1.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B.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C.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D.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也很有名。
B.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如《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
C.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唐代诗人李白也曾经担任此职。
D. 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担当此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这一带全部是老式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自1979年开始,周汝昌就居住于此。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每天上午,是周汝昌一天之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一般,他会让儿女们先为他读读报,稍加思考后,他开始口述。
本刊记者的探访就选在这个时段。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年近百岁的老人思路清晰,反应极为敏捷。每每答完一段,他都特意地大声说一句“谢谢”。
一谈起《红楼梦》,老人就显现出极好的兴致,念出“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一句诗时,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刚提及最新的著作(《红楼新境》),周汝昌就兴之所至地为本刊记者口占一绝:
《红楼新境》境何如?深胜浅浮细胜粗。甚解不求谁解味,四面歧路更同途
《瞭望东方周刊》: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说您的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吗?
周汝昌:如果说有石破天惊的大发现,那就太狂妄了。我只想借新书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瞭望东方周刊》: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周汝昌: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思想、头绪,可以说文思泉涌,总是有新想法、有新的思考。我行动不便,听不清、看不见。因为不能“外看”,所以“内视”特别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假设、揣摩,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如果让这些随着烟云化为乌有,我觉得挺可惜的,所以决定还是写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写书是不是异常艰苦?
周汝昌:最麻烦的问题是,我没有助手,只能靠儿女帮我记录、整理。他们累得够呛,每天往返几个小时过来照顾我。到了我这里,还有很多电话、邮件、各种杂务等着,有时候可能连一个字都写不了。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如我所愿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新书中,您特意将林黛玉所作的三篇长歌行集纳成“谁怜咏絮才”的专栏,用意何在?
周汝昌:我曾把整部《红楼梦》的大结构分为三个方面来解说,即家亡、人散、诗格局。我接触《红楼梦》时年龄很小,看不懂也读不下去,直到15岁读初中时,买到本廉价的铅字排印本《红楼梦》,这才比较认真地细读下去,而真正读入的还是诗词。我觉得这些诗词写得真美,很快几乎就能背诵下来。同时我偷着尝试写到自己的诗词里,当时学作的诗大多忘了,只记得有两句:“春风传意水传愁,花自飘零水自流。”
直到今天我写这本新书时,还专为林黛玉的三篇长歌行设立一个专栏。可见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三篇长歌行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变。
我原计划把《红楼梦》里的诗、书、画、礼、乐、禅、道、情等分别作为几个大篇章,写一本正规的学术书,阐述《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发展的关系,但一直未能如愿在这本新书里,我只是把长歌行作“引子”,摆在这里让读者先了解一下。
“引子”的作用是要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周汝昌:专栏的第一篇是解说《葬花吟》,它是《红楼梦》的灵魂、命脉。作者的感情对着落花和流水触景伤情流露出来,却寄托了无限的愁绪。花与水的相连,是人们对于良辰美景、美好人生容易逝去的感怀。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把一个古代少女孤独寂寞的心心情展现得无以复加。我突然悟到,哎呀!“沁芳”就是“水流红”,“芳”者不就是把“花落水流红”这五个字又浓缩了吗?这又比王实甫的曲文更加简净、丰厚,令人咀嚼,玩味无穷。
我对“沁芳”的感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总结:
残春无语怨东风,万点飞花锦绣重。一展西厢心已醉,沁芳原是水流红。
《瞭望东方周刊》:在新书中,您讲到对林黛玉的《桃花行》仍有许多不解之处“不解”在哪呢?
周汝昌:我读《桃花行》总有一种意外惊奇之感,不解之点甚多。例如《葬花吟》中有“落絮轻沾扑绣帘”,那时节正是桃飘李飞,和“帘”没有交涉。这时突然出现了“桃花帘”这个新名目,所以感到意外。
里面有一处是写女诗人的梦境,讲她竟然跨出了小院的院门,来到了一处有许多桃花的所在,“桃花落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这诗篇幅不算太长,却有好几个层次的“进程”,且都是很少进到的境界,谁也没有料到她下面忽然接上的是“雾裹烟封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两句十四字,可把我惊到了。
小院以外的“桃花落叶乱纷纷”够多了,但也绝对够不上一万株呀!可这一疑点却也是全篇的转折点,这十四个字没有再加发挥,很快又回到诗的前面去了,且回到的不是小院却是卧室:“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蘸影胭脂冷。”
这又如何理解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方才的那十四个字乃是女诗人的一种梦境。这个梦境如何解说暂且放下,她从梦中醒来,丫环已经送来水来,要她起床梳洗打扮。她低头一看,胭脂都把盆染红了,随之就有了“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瞭望东方周刊》:今天已经很难有人像您这样来研读《红楼梦》了吧?
周汝昌: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看一遍不行,最少要看三遍,后来又说“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依拙见,如果离开《红楼梦》研究的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想读懂《红楼梦》是五十遍还是五百遍都不确定了,你可能再看多少遍都无济于事。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你弄了60年,对“红学”才有点信心,别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潜心研究,就不能懂《红楼梦》了吗?这样的话问得语重心长!要想读懂《红楼梦》可见是个大难事啊。就像你所问的那样,说明你对红学的未来充满担心。
周汝昌:首先,没有必要忧心忡忡,我们应当对未来抱有信心。如果说永远没有读懂,或者说在未来两三百年没有人懂,那么曹雪芹枉费心血,太可怜、太可惜。我们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读懂,这能信吗?
第二,也要承认此事之难。否则毛主席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呢?这绝非偶然现象,要耐心等待。古人说,“凤乌至,圣人出”,凤凰出来是最大的吉祥象征,可多少年才有一次这样的情形呢?!三年吗?五年吗?这问题可就大了。
(节选自《瞭望东方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房屋老旧,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B. 周汝昌的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取得了石破天惊的大发现,能够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C. 周汝昌在创作《红楼新境》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有助手、杂务缠身,虽有儿女帮忙,但对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很满意。
D. 周汝昌在《红楼新境》中专为林黛玉的三篇长歌行设立一个“谁怜咏絮才”专栏,可见这三篇长歌行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变。
2.下列对访谈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周汝昌虽然接触《红楼梦》时年龄很小,但由于家里很穷,直到15岁读初中时才能买到一本廉价的铅字排印本《红楼梦》,这才比较认真地细读下去。
B. 在《红楼梦》诗句当中,“春风传意水传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对幼年周汝昌的影响最大,他至今还记得。
C. 周汝昌把长歌行作“引子”,是要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中心是大观园,而大观园的真正命脉是沁芳溪,“沁芳”二字才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
D. 周汝昌通过“沁芳”和“水流红”的比较,认为“沁芳”就是“花落水流红”的浓缩。王实甫写得已经很好了,曹雪芹更胜一筹。
E.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据周汝昌推断应该是林黛玉的一种梦境。
3.通过阅读这篇访谈,你认为周汝昌在研究《红楼梦》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