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 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 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 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 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 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 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 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 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 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 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1. C 2. B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错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选项忽略了“同样长短”这一限制性信息,且文中说的是“更可能达到”,选项变成“更能达到”,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三段说“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文章第四段说“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由此可见,并非意象密集就不是好诗。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错误,参见文章第一段,“‘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由此可得出作者观点,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年,有一个学者深入蛮荒,拿到了一个16世纪的印第安人制作的陶瓷罐和一个19世纪的印第安人制作的陶瓷罐,两者完全一样,300年来没有任何进步。

当前,美国股票市场市值最大的是Google、Apple,最热门的是AlphaGo、AR、VR;而有人说我国股票市场市值最大的是贵州茅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

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 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莲的清高风度,以此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清高品质。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了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了诗人虽前途不顺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5)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阙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描写了“沙场秋点兵”的豪壮气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 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佳节重阳,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 欢乐之景。

B. 颔联描绘了重阳节边地的严酷环境,“霜威”指天寒霜重;战争不断,疆场杀气腾腾。

C. 颈联也是场面描写,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坠落。一“惊”一“落”,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

D. 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黄花酒、横笛、征雁、塞云等都寄寓了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

E. 节日的边庭,欣喜于没有战事,边境安宁,尾联直接抒情,展现了将士们醉舞军中,豪迈粗犷的性格。

2.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