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里长城 余光中 那天下午,心情本来平平静静。后来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里长城

余光中

那天下午,心情本来平平静静。后来收到元月3日的《时代周刊》,翻着翻着,忽然瞥见一张方方的图片,显示堪培拉和一票美国人站在万里长城上。像是给谁当胸锤了一拳,他定睛再看一遍。是长城。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是长城,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

对区区一张照片,反应是那样的剧烈,他自己也感到很惊讶。万里长城又不是他的,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生在江南,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他的脚底从未踏过江北的泥土,更别说见过长城。可是感觉里,长城是他的。几十年来,一直想抚摸想跪拜的一座遗产,忽然为一双陌生而自莽的脚捷足先登,他的愤怒里有妒恨,也有羞辱。

他有一股冲劲,要写封信慰问长城。一回头,太太的梳妆镜叫住了他。镜中出现了一个中年人,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在耳边。大陆会认得这个人吗?二十年前告别大陆的,是一个黑发青睐的少年啊!

那位女职员接过信去,匆匆一瞥,然后忍住笑说:

“这怎么行?地名都没有。”

“那不是地名吗? ”他指指正面。

“万里长城?就这四个大字?”她的眉毛扬得更高了。“告诉你,不行!连区号都没有一个,怎么投递呢?何况,根本没有这个地名。”

其他的女职员全围过来看。大家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其中一位女职员忍不住念起来。

“万里长城:我爱你。哎呀,这算写得什么信嘛?笑死……这种情书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万里长城在哪里?”

“一封信,只有七个字。”另一位小姐说。“恐怕是世界上最短的信了吧?”

“才不!”他吼起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信。可惜你们不懂!”

他从人丛中夺门逃出来,把众多的笑声留在邮局里。

“你们不懂!”他回过身去,挥拳一吼。

在冷冷的雨中,他梦游一般步行回家。他走过陆桥。他越过铁路。他在周末的人群中挤过。前后左右,都是年底大减价的广告,向汹涌的人潮和市声儿售大都市七十年代廉价的繁荣。人潮海啸而来,冲向这个公司那个餐厅,冲向车站和十字路口,只有他一人逆潮而泳,泳向万里长城。

顿然,他变成了一个幽灵,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孤魂野鬼。没有人看见他。他也看不见汽车和行人。真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市声全部哑去。他站在十字路口,居然没有撞到任何东西!他一个人,站在一个空城的中央。

“万里长城万里长,”黑黝黝的巷底隐隐传来熟悉的歌声。“长城外面是……”那声音低抑而且凄楚,分不清是从巷子底还是岁月的彼端传来。他谛听一会,脸颊像浸在薄薄的酸液里那样的噬痛。直到那歌声绕过迷宫似的斜街和曲巷,终于消失在莫名的远方。

于是市声一下子又将他拍醒。一下子全回来了,行人、汽车、广告、门牌、灯。

终于回到家里。桌上,犹摊开着的杂志。他谛视那幅图片,迷幻一般,久久不动,不知不觉,他把焦点推得至深至远。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一直到天边。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啊。万里长城万里长。

而令他更惊讶的是,堪培拉不见了,那一票美国人怎么全不见了?长城上更无人影。真的是全不见了。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1972年2月1日深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万里长城”为题,不仅因为它是行文的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使文章先声夺人,给人以厚重沧桑的文化气息。

B. 把蜿蜒雄踞山脊的长城比喻为一条未随古代飞走的龙,意在强调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而不容许外国人捷足先登。

C. “两个大陆的月色和一个岛上的云在他眼中,霜已经下下来”,作者用诗家语言含蓄交代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基因。

D. “寄信”和“回家”两个片段中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七十年代台湾民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乡愁的忽视。

2.作者主张散文语言要有弹性,即对于各种句式、语气和语体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在虚实变换中展现“他”的流动起伏的情思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1.B 2.①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夹杂方言、口语词汇。例如“一票”的使用。②以诗入文,整散结合。③陈述语气、反问语气、感叹语气兼用,运用反复等修辞以增强语气。 3.①第一部分实中有虚,主要写“他”看到图片由平静转为愤怒、妒恨,中间穿插了“他”的经历背景。交代“他”对长城特殊的情感以及渴望登长城而不得的痛苦。②第二部分实写“他”寄信的遭遇,表达了“他”因人们不了解长城、不懂“他”对长城情深而起的愤怒。③第三部分先实写“他”步行回家,突然转为虚写“他”的内心感受,最后又回到现实世界。突出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心灵的孤寂和萦绕在心中的故土情结。④第四部分先实写“他”回家再见图片,后虚写“他”联想和想象发生在长城的古今事件。赞美了中华文化的永恒,暗示了自己的坚守。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因而不容许外国人捷足先登”强加因果,且文中没有依据。文中说“忽然为一双陌生而自莽的脚捷足先登,他的愤怒里有妒恨,也有羞辱”,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登长城而不得的痛苦。 2.试题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从语体色彩来看,多采用书面语,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等,只有少部分口语,如“不见了”“全不见了”等,还有个别方言,如“一票”。从句式特点来看,既有排列如诗的整句,如“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堪培拉笑”,也有散句,如“而令他更惊讶的是,堪培拉不见了”,整散结合;还有作者自创的句式,如“未随古代飞走的一条龙啊万里长城万里长”。从语气上来看,有的句子表达陈述语气,如“终于回到家里”,有的句子表达反问语气,如“那一票美国人怎么全不见了?”还有的句子表达感叹语气,如“雉堞俨然,朴拙而宏美,那古老的建筑雄踞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 一直到天边”。从修辞手法来看,这一部分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万里长城长在那里”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 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 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 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中的作用。

B.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 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 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提出解决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只有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才能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 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能改变城镇地方文化的形式。

C.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 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的阐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沟通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论语·八佾》中,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对此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学生对老师有所启发。这段话说明了一点,即诗的语言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诗的含义往往需要解释。可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阐释。

古代希腊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柏拉图曾说,诗人只有“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菜尔马赫为阐释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界定:把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带入意识的领域。现代的文学批评家不再说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神志不清或无意识创作,却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弗莱就一再强调,“艺术只是表现,但不能直说任何东西”。换言之.文学要在社会上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文学批评和阐释的中介。

由上面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见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当然,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选自《文学评论》,有删改)

1.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第二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

3.文末说文学作品像“无言的花朵”,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

 

查看答案

《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三处“悲哀”各指什么?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和黛玉先后来到宝钗处,薛姨妈请众人喝酒时,哪几个人劝过宝玉什么话?劝说动机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 《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 《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 《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