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三处“悲哀”各指什么?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和黛玉先后来到宝钗处,薛姨妈请众人喝酒时,哪几个人劝过宝玉什么话?劝说动机分别是什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 《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 《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 《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来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
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