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

 

共享诚可贵,独享价亦高 有一对好友学习成绩有所差异,但生活上几乎不分你我,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成绩较差的朋友不无遗憾地说:“我们一切都可以共享,偏偏考试成绩不行。”他无意中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共享能够创造和谐,但是,共享是有范围的,也是有限度的。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近几年,以“共享经济”之名闯入日常生活的新事物越来越多,普及速度也越来越快,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已经成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热词,成为国内经济一个现象级的新型商务模式。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贯追求,共享经济可以互通有无,是真实的社会需求,也寄予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因此,对于共享经济,我们只可发展,只可强化,不可削弱。 “共享”是和“独享”相对的概念,但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所谓“共享”,其实就是把个人“独享”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共享”始于“独享”,“独享”为“共享”提供基础。“共享”是建立在“独享”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正因为“独享”是那样普遍,“共享”才显出特别的意义,要是压根儿就没有“独享”,也不会出现诸多新鲜的“共享”事物。所以,我们在发展“共享经济”的同时,不能取消独享行为。 比如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个人财产,绝对是个人“独享”的,容不得共享。谁要是觊觎他人财物,将他人“独享”之物视为“共享”,非法据而有之,轻则曰偷,重则曰抢,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捍卫“独享”,不只是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打击懒惰行为,也是在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没有“独享”,只有“共享”,谁还愿意劳动,谁还愿意去创造财富,而社会又怎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呢?再比如,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其实也都是只能“独享”,不能拿来“共享”的。 任意扩大“共享”的范围和限度,围剿扼杀“独享”的合法存在,这是一种极端思想,有害无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捐款3亿元,用于母校的校区建设和学术研究。这是企业家的一种高尚情怀,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要求所有人都像刘强东一样,捐出自己的财产,那样就架空了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规定,破坏了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则。汶川地震时期,有人嫌有些企业捐款不多,故而搞出了一个所谓“铁公鸡排行榜”,这种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种错误的“共享”思维在作祟。 共享诚可贵,独享价亦高。共享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共享,也无须共享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共享时代已经来临”是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共享”已经被人们熟知,共享单车在许多城市已随处可见,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有些东西又似乎不能共享或无须共享”,意在提醒人们:虽然共享很便利,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共享、需要共享。这则材料能够引发我们对“共享”的思考:我们如何面对共享时代?我们需要怎榉的共享?如何共享?共享时代中又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写作时既可以侧重写共享,强调共享的好处,也可以侧重写独享,强调个体独立,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还可以两者兼顾、辩证思考。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共享使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②共享时代要有分担精神,共享与分担是生活中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③共享有限,共享也有度;④尊重独享,发展独享,为共享创造更坚实的物质基础;⑤保持人格独立,不要让共享湮没自我;⑥尊重个人权益,反对道德绑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师要娶亲了。

②上午遣人到这贴邻的大刘庄来请,来请谁呢?请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虽然你们在城里,老师在乡下,但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也可称得上同学,所以他才请你们。于是,大家便决定去,房东又让在他家寄住的那个知识青年带上他家的一个男孩,一同去了。一到地方,只见门前有一群孩子在细雨中玩耍,都是大人带来吃酒的。

③他们进了屋,挤坐在当门。黑洞洞的土坯屋里,依墙坐满了吃酒的人。门前院子里张了油布,做一个大篷,底下放了案板,等着上客。阴着的天,被油布一衬,又有些发黄。油布有些破绽,不晓得使过多少婚丧嫁娶,有碰碎了的雨点洒下来,碰巧溅到脸上,冰凉的,就缩一缩脖子。做新郎的老师只偶尔地露面。他的骆驼绒长大衣里面是新哔叽呢的制服,口袋上还别了一朵红绒花,军帽则换了蓝呢帽。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他出来和知识青年招呼,刚说半句话,就被喊走了,去决定婚仪中的一个什么细节。

④天阴,看不出时辰,但凭经验,已是午后。不时有女眷从屋里走到门前,看自家带来吃酒的孩子有没有走远,要不就喊一声,把孩子喊到身边,一起坐着,等着开席。

⑤新娘不到,喜宴便无法开席,此时至少也是午后两点了。有一些消息传来,说是新娘的兄弟拦住了,要新郎亲自登门去接,新郎这才起身。既是新郎才起身去接人,那至少还有两个小时才可开席,别人倒没什么,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他们纷纷起身,跺着脚,跨出房门,去四处转转看看。这时候看看,便觉得这小岗上是个贫瘠的村庄,几乎没有青砖房子,连半截青砖的都少见。台子也修得不整齐,房屋便挤簇在一堆,在这雨雾和泥泞中,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树也不多,井呢,有那么一口,井沿铺了些碎砖,不像大刘庄,全是青石板的井台。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站在院子里,看孩子玩耍。

⑥已经到下半晌了,估量着差不多了,有人便开始往树杈上挂炮。几千响的炮抖落下来,总有些散的,于是小孩子就有了事做,纷纷去抢那些散炮,哔哔剥剥地放。本来等恹了的,这时又有了些零星的喜气。有人跑来传话,说新娘子来了,坐着牛车,已经到了坝子下。知识青年又进了屋,坐在当门。因等得又饥又厌,一个个木胎泥塑般地发愣。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

⑦外面闹嚷着什么呢?闹嚷着地太烂,要脏了新娘子的新鞋。于是就要新郎背新娘子进洞房。也是等得太久,要闹出些花样,才甘心。新娘子起先不肯,架不住众人起哄,只得叫背了。一上新郎的背,新娘扑哧一声笑了,众人又是哗然。外头炮响起了,喜宴终于开席了。

⑧等了近一天的喜宴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的局势,连一点馍渣渣都不剩,盘里碗里都是见底的。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那房东家的孩子,有些吃撑了,加上疯了一日,这时已经睡成一摊泥,由那知识青年背着,回家了。

⑨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这天太阳很高,明晃晃的,树又绿了,小岗上显得光亮了些。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花生里还掺着枣子和一些碎红纸,是办喜事那日余下的。这回,这几个知识青年看清了新娘子。黑红的鸭蛋脸,眉眼特别浓,果然爱笑,笑起来又非常大方。知识青年等水烧开了,喝了茶,吃了花生,聊了天,在婆媳俩一片热忱的留饭声中,告辞了出来。

(原载《上海文学》,有删改)

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2.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文中知识青年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请作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2)酾酒临江,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    (杜甫《望岳》)

(6)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  (《礼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    B. 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 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    D. 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 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 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 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