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喜宴

王安忆

①天下着细雨,是春雨,小岗上有个老师要娶亲了。

②上午遣人到这贴邻的大刘庄来请,来请谁呢?请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虽然你们在城里,老师在乡下,但都是上过学,读过书的,也可称得上同学,所以他才请你们。于是,大家便决定去,房东又让在他家寄住的那个知识青年带上他家的一个男孩,一同去了。一到地方,只见门前有一群孩子在细雨中玩耍,都是大人带来吃酒的。

③他们进了屋,挤坐在当门。黑洞洞的土坯屋里,依墙坐满了吃酒的人。门前院子里张了油布,做一个大篷,底下放了案板,等着上客。阴着的天,被油布一衬,又有些发黄。油布有些破绽,不晓得使过多少婚丧嫁娶,有碰碎了的雨点洒下来,碰巧溅到脸上,冰凉的,就缩一缩脖子。做新郎的老师只偶尔地露面。他的骆驼绒长大衣里面是新哔叽呢的制服,口袋上还别了一朵红绒花,军帽则换了蓝呢帽。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他出来和知识青年招呼,刚说半句话,就被喊走了,去决定婚仪中的一个什么细节。

④天阴,看不出时辰,但凭经验,已是午后。不时有女眷从屋里走到门前,看自家带来吃酒的孩子有没有走远,要不就喊一声,把孩子喊到身边,一起坐着,等着开席。

⑤新娘不到,喜宴便无法开席,此时至少也是午后两点了。有一些消息传来,说是新娘的兄弟拦住了,要新郎亲自登门去接,新郎这才起身。既是新郎才起身去接人,那至少还有两个小时才可开席,别人倒没什么,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他们纷纷起身,跺着脚,跨出房门,去四处转转看看。这时候看看,便觉得这小岗上是个贫瘠的村庄,几乎没有青砖房子,连半截青砖的都少见。台子也修得不整齐,房屋便挤簇在一堆,在这雨雾和泥泞中,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树也不多,井呢,有那么一口,井沿铺了些碎砖,不像大刘庄,全是青石板的井台。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站在院子里,看孩子玩耍。

⑥已经到下半晌了,估量着差不多了,有人便开始往树杈上挂炮。几千响的炮抖落下来,总有些散的,于是小孩子就有了事做,纷纷去抢那些散炮,哔哔剥剥地放。本来等恹了的,这时又有了些零星的喜气。有人跑来传话,说新娘子来了,坐着牛车,已经到了坝子下。知识青年又进了屋,坐在当门。因等得又饥又厌,一个个木胎泥塑般地发愣。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

⑦外面闹嚷着什么呢?闹嚷着地太烂,要脏了新娘子的新鞋。于是就要新郎背新娘子进洞房。也是等得太久,要闹出些花样,才甘心。新娘子起先不肯,架不住众人起哄,只得叫背了。一上新郎的背,新娘扑哧一声笑了,众人又是哗然。外头炮响起了,喜宴终于开席了。

⑧等了近一天的喜宴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每一桌都是风卷残云的局势,连一点馍渣渣都不剩,盘里碗里都是见底的。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那房东家的孩子,有些吃撑了,加上疯了一日,这时已经睡成一摊泥,由那知识青年背着,回家了。

⑨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这天太阳很高,明晃晃的,树又绿了,小岗上显得光亮了些。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花生里还掺着枣子和一些碎红纸,是办喜事那日余下的。这回,这几个知识青年看清了新娘子。黑红的鸭蛋脸,眉眼特别浓,果然爱笑,笑起来又非常大方。知识青年等水烧开了,喝了茶,吃了花生,聊了天,在婆媳俩一片热忱的留饭声中,告辞了出来。

(原载《上海文学》,有删改)

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2.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文中知识青年们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请作探究。

 

1. 运用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新郎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想要掩饰的羞涩与矜持。 2. 第⑤段中的环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雨中小岗上的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了村庄的贫瘠,烘托(暗示)了知识青年们等待喜宴开始的无聊心绪;与首段中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与尾段中的环境描写相映衬。 3. “茫然”——“不耐烦”——无聊(无趣)——尽兴(高兴) 4. ①这是故事的尾声,补充交代了参加喜宴后的情形,进一步说明了老师家中的情况,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有助于进一步塑造知识青年的形象,说明这些知识青年已经慢慢融入村庄的生活;③表现了村庄人的热情、淳朴,好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仔细阅读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他脸膛更红了,嘴抿着,想不笑,又做不到,嘴角就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就更孩儿相了”,可发现该句是对人物的描写,答出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何种思想情态即可。画线句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而“嘴抿着”“嘴角就一动一动的”又运用了细节描写,同时又是动作描写。这样的描写意在刻画人物,写出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想要掩饰的羞涩与矜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首先从内容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比如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作答。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在喜宴中穿插了第⑤段的环境描写的用意。解答此题,要找出该段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其运用的手法,总结环境的特点,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其作用。从描写手法上看,这几句环境描写运用了白描手法。“贫瘠的村庄”“看上去都是快倒的样子”等语句,表现了村庄的贫瘠。结合知识青年的行为举动如“走了一圈,并没看到什么有趣的,便又踅了回来”来看,这清冷荒凉的村庄景象也烘托(暗示)了知识青年们等待喜宴开始的无聊心绪。结合开头对春雨的描写,以及最后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是对上文环境描写的呼应,也与结尾的环境描写相映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中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能力。作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体现人物心理的描写,逐一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比如本题,根据第②段中“知识青年收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可概括出“茫然”;根据第⑤段中“知识青年却有些不耐烦了,脚也坐硬了”,可概括出“不耐烦”;根据第⑥段末“外面哗哗然的,也没兴趣去探个究竟了,只是低着头,抖着脚等饭吃”,可概括出“无聊”;根据第⑧段中“知识青年酒喝干了,一个个走起路来都有些歪,说话舌头也大了”,可概括出“尽兴”或“高兴”。 4.本题考查探究结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题,学生需要先明确文章结尾的内容,然后从小说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本题要求学生探究“喜宴”已经结束,但小说结尾为何又写了“一个月以后”知识青年们再次去老师家。答题时,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考虑。最后一段的内容是对喜宴的补充交代,进一步说明老师家中情况——老师在小学校上课,妹妹下地了,只有那寡母和新媳妇在家,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老师结婚时请知识青年去和喜酒,知识青年刚来村里,“知识青年受到邀请,都有些茫然,这个老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知识青年的房东与他们解释”,他们才去喝酒。结尾介绍“一个月以后,这伙知识青年中的几个,派工到东边挖一条干沟。就想起吃过喜酒的这家老师,便奔了去”,开始请请去吃喜宴,感觉茫然,疑惑自己和老师没什么关系咋就请自己去吃喜宴,一个月后派工经过,就想起来曾经吃过喜酒的老师家,变奔去了,说明知识青年已经慢慢融入村庄的生活。知识青年来到老师的家,老师的母亲和媳妇“见他们来,就招呼进屋坐,临时烧水沏茶,又捧出落花生”表现了村庄人的热情、淳朴、好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2)酾酒临江,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3)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    (杜甫《望岳》)

(6)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  (《礼记》) 

(8)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    B. 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 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    D. 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 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 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 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三字含冤忠孝全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   整纪维纲德行服人

(丁)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A. 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B. 岳飞/文天祥/张衡/韩信

C. 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D. 文天祥/岳飞/张衡/韩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