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一1949年),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态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国家富强、科学昌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中国梦。一百年过去了,他们如果回到今天,在你的陪同下行走在新中国、新时代的土地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你展开想象,以“陪________行走在新中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入一位仁人志士或革命先驱的名字,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以小见大。

②竹子倍受国人喜爱,它空心修长,主干按一定规律分段,形成竹节。竹节,是竹子最坚实的部分,因为有了“节”,竹子才能中空而长,不会半路折断。汉字中的许多词,如“节日”“节操”“节约”,意思多从竹子的这种自然特性转化而来。

请你以“谈‘节’”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谈“节” 《论气节》是朱自清先生于一九四七年作的著名演讲,时隔60年,仍不失振聋发聩的作用。 正如朱先生指出,“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在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气”是指士气,斗志,“节”是指生活中遵循的原则、标准。在阶级社会里,气节当然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不仅有糟粕,也有精华。当我们为文天祥、夏完淳击节浮白的时候,我们并不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赵宋王朝和朱明宗室的忠臣,他们的气节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的志士仁人。 我认为,气节是人的一种精神支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今社会,大潮汹涌。水有清浊之分,人有黑白之别,确有不少人在沽名钓誉,贪得无厌,追逐物质利益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笑贫不笑娼”的氛围,在一些人看来,国格、人格都可以弃之如敝履。在这张情况下,谈论气节可谓曲高和寡,要对气节身体力行,是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可能奢望有太多的人有气节有情操,但是作为民族精英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求真求实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为世俗时弊所左右的操守。这样的人就是被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的脊梁”的人。虽然大多数知识分子也和芸芸众生一样在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免俗,但我们在灵魂深处应该有一块净土,我们总得在精神上筑一道最后的防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该说NO的时候决不说YES。 气节二字,其实不仅是理念方面的话题,其实也是一种“行动”。举长矢射天狼是伟绩,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英雄。当然气节是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轴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的,包括气节在内的精神文化传统。 感谢朱自清先生就气节这个题目作了一个隽永的讲演,朱先生是最有资格谈论气节的,他本人“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悲壮行为,是“气节”二字的最好脚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题目为二选一,需要结合题干要求,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题目。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关注考生的个性成长及思维品质。两个题目都十分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便于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自我个性,袒露真实心迹,书写独特体验,让考生朝着真善美前行,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①中,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全题目。题干要求“在横线处填入一位仁人志士或革命先驱的名字”,如李大钊: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瞿秋白: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毛泽东、黄继光、邱少云等。结合他们的事例、精神等内容创作。“行走在新中国”,可以结合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来介绍,如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等。注意文体要求“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可以明确选取的人物,结合新中国的变化,选取比较典型的几个方面介绍,表达对仁人志士或革命先驱的感激之情等。②“谈‘节’”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命题作文。“节”,本意是竹节,引申指木节,又引申指事物的分节、分段。引申指节日。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竹子长高的奥妙,就在于竹节,竹子每长出一小段,就会长出一圈竹节,这竹节,就是竹子对自己的生长做出的小结,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小结,在每一圈竹节上,竹子又迅速地长出一截,好像是在挫折中的一次提升。一根竹子,有多少竹节,就遭遇了多少挫折。可以说,竹子的一生,是在挫折中成长的,是挫折让竹子成长得更高、更坚韧、更挺拔。所以,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因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长得又高又快。“节”,是一个人真正要舒展,要迸发,要努力,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示。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力度,更是一种欲爆发的稳重,儒雅与睿智,有了它,每个人将会有精彩的人生。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一些同学抱怨经典名著篇幅长,很难读下去。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平凡的世界》三部作品中选择一部为例,给这些同学提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作品的通读。要求:必须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

②学校开展“午间名著推荐”活动,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共同研读文学名著。请你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部作品的某个章节或片段,推荐给大家,并简要陈述推荐理由。要求:先用一句话概述推荐内容,再陈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时候也曾听说过长江,以为是很遥远很古老的故事,长江就这样从一个小孩子的一个耳朵里穿进去,又从另一个耳朵穿出来,流走了。

然后长大,我认识了长江,唐诗中的那些写长江的诗句,总是令人心动不已,吟诵不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终于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翱翔,去了解长江,长江与我不再是陌生的了。

但这毕竟还只是纸上的长江,诗中的长江,古人笔下的长江。

我与长江的结识,缘于恋爱。他是正宗的长江北边的人,我跟着他回家了。

记得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我头一次见到了长江。我们坐在肮脏破旧的长途汽车上,汽车开到江边的渡口,停下来,大家下车;空了身子的汽车开上停在江边的渡船,下了车的乘客,再逐一步行上船。混浊的江水就在脚下,滔滔的波浪拍打着渡轮,水花一直溅到甲板上。虽然很冷,我却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急急地躲到车上去,毕竟,这是我头一次见到长江呀。

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习惯了江南和风细雨的我,确确实实被这个长江震撼了,甚至震惊了。这尚且是一个风浪不大的冬天,江水便已是如此雄壮而粗犷,如果碰上雨季风季,这个长江又会是怎么个样子呢?

那样的样子,有一回终于是让我赶上了。一个深秋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回苏州。一上路就已是风雨交加,车到江边时,一眼望出去,真是长江滚滚向东方,那滚滚之势,让那样巨大的渡轮可怜得就像一叶小舟在风雨中飘摇。

我们停在岸边等候渡船,渡船却在江上遭遇了危险,有关部门通知封江。

这是我头一次听到“封江”这个词。封江了,所有的汽车都停在江边,排起了长得望不到底的长龙。大伙儿似乎也不怎么着急,也没有见谁慌慌张张,到处打探的,不像现在,哪怕一个小小的堵车,大家都会烦躁不安,跳起脚来。虽然大家很泰然,我心里却很不安然。长江南边,父母等着我早早归来;长江北边,丈夫也等着我到家后跟他联系,我却两头没着落地停在了江边。一急之下,我便顶着风雨,下车去探听消息。可是除了风雨,哪里有什么消息。是呀,谁又能知道这风雨什么时候才肯停息呢!

结果倒是火了江边的小食店,生意大好。我又冷又饿,又惊又慌,赶紧躲进一家小店。想喝点热水,却连茶杯也没有,借了一个碗,买了一碗热水,哆哆嗦嗦刚端上,还没送到嘴边,一阵狂风过来,打起了门帘,门帘又打着了我的手,碗就从我的手里摔出去,打到地上,碗碎了,水泼了。那卖水的妇女皱着眉头朝我看了看,又拿出一个碗来给我,倒上热水,可我竟然又犯了一个完全相同的错误!那妇女也急了,指着我连连说,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我没有听到她后面说了什么,她可能也确实没有再说什么。当然,最后我还是喝到了热水,也吃到了东西,吃的什么虽然忘了,但毕竟没有饿着自己。我虽然打碎了那妇女两个碗,但她还是给“你这个人”提供了喝的和吃的。我早已经忘记了她的模样,但我知道她是一个住在长江边的妇女。

“封江”一直封到第二天早晨。这一夜,乘客们在车上坐了一夜,车外风声雨声,车上大家却很安静,该睡的睡,该闭目养神的闭目养神,也有人细声交谈。我的烦乱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就坐在座位上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风雨停了,渡轮也开始工作了,我们的汽车上了渡船,汽笛长鸣,朝着江南去了。

后来与长江的联系,就渐渐多起来了。在第一次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时,我在雄伟的桥头堡那里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如今那照片已经发了黄,但还在我的相册里坚守着时光呢。

有一段时间,常常乘坐江轮在长江上来来往往。当我们在长江上漂来漂去的时候,北京的作家朋友总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千里江陵,一个时辰就往返了,所以我们还被他们嘲夸为“饱览长江景色”。

在长江上一走就是好几天,现在回忆起来,似乎从来没有什么焦虑、烦躁之类,也没有迫不及待火烧火燎的感觉。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享受。只是不知道现在的人怎么了,一旦出门在外,总是急急地要返回去,恨不得就是早出晚归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的速度就上来了,裹挟着时代的狂风,携带着世界的信息,领着我们急急匆匆往前赶。

现在再从苏州去盐城,只需一个多小时,过长江有几座桥可以任意走,高速连着高速,大路通坦。但是去盐城的次数反而少了,觉得太近了,太方便了,随时可以去,结果,这个“随时”往往就变得不随时了。速度解决了我过长江的难题,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冲着我皱眉,连说几遍“你这个人”的妇女,喝不到她倒给我的热水了。

速度是我们所渴望所需求所追求的,现在,我们每天都看到很多的抱怨,都是因为慢而产生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干什么,只要速度稍稍慢了一点,立刻抱怨声四起。

一切都加快了,只有长江的流水,一如既往。比起人类来,长江似乎更有定性一些,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律,向着东方行走,既不更快也不更慢。

这真是唯见长江天际流啊。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翱翔:形容自由自在地想象。

B. 震撼: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波动。

C. 粗犷:形容长江波浪滔天,冲击力大。

D. 泰然:不放在心上,形容行为从容如常。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长江的认识是从文字开始的,因此第一次见到长江的时候深深惊叹于实景的壮阔。

B. 在波涛滚滚的长江面前,渡轮就像一叶小舟,这样描写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

C. 封江令作者心焦,“结果倒是火了江边的小食店,生意大好”,写出了小店主的唯利是图。

D. 现在,从苏州到盐城有好几座桥可以走,去的次数反而少了,作者痛心于家人亲情的淡泊。

3.本文所回忆的往事多与在长江上坐船有关,为何要写自己至今保有在南京长江大桥留下的照片?

4.综观全文,谈谈本文以“这真是唯见长江天际流啊”结尾有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孔子曾多次与弟子们讨论志向,曾皙“____________,风乎舞雩,_________”的理想得到孔子的赞赏。

②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古诗中对其多有吟咏。杜甫曾用“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陆游则用“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③清明节到了,某中学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墓,学生代表小志引用《国殇》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全体同学对革命烈士刚强意志的崇敬和赞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琐窗:雕花或有花格的窗户。②《梁州》:即《凉州》,唐代乐曲名。③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者。④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观赏牡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凤尾龙香拨”三句用杨贵妃弹琵琶的典故,暗指北宋的繁荣堪比盛唐。

B. “最苦浔阳江头客”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来表情达意。

C. 下片写思妇弹奏琵琶思念辽阳征人,词人借此抒发对北国的怀念之情。

D. 本词用典虽多,却丝毫不显呆板,虚实结合,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2.有评论家评论此词说:“琵琶,好音者看来,乐器也;闺怨者看来,倾诉也;无关者看来,一物也。而稼轩看来却有无限家国之恨!”请结合本词上片和下片的内容,简析辛弃疾是如何用琵琶写出家国之恨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势利动其心,未尝走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遭困,处之安,未尝见戚戚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尝走公卿谒:拜见

B. 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偃:训练

C. 九请,不报凡:一共

D. 又尝得贼者一人觇:窥探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     履忧患遭困厄

B. 淡然不势利动其心       天子君尝请兵不得

C. 处之安                 知君之贤

D. 未尝见戚戚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 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 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 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 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 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