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进入该超市只需刷一下手机淘宝或支付宝,系统将会自动扣除相应的商品金额。

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验为快。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

不知从何时起,无人超市已经成了大妈们的乘凉地!天很热,超市里有空调,大妈们入市蹭空调,感觉很爽。对此,网友说马云没败在逃款上,却被中国大妈“打败”了。

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的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不切实际,因为高智能替代了人工,将造成就业困难;还有人说,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使我们的生活便捷起来,但是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扮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秉谦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行为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被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马伶长达三年的实践活动,为他赢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以材料作文的形式考查,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2017年7月8日,马云在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起初顾客如云,后来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无人(售货)超市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不同的人对“无人(售货)超市”有不同的认识。选择角度,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参考立意:(1)世界是未知的,创新者就要有吃螃蟹的精神。马云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者,不能因为路途坎坷而畏葸不前。(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人欢呼,有人诋毁,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3)风俗和习惯是改革创新的深水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变革,深受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制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科技解放生产力,然而会打破一定的生产关系,机器代替了人,人就会下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表明社会的前进是要立足于实际的,而不能跨越式前进。(5)幸福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捷时,同时带来了寂寞。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含义,选好一个角度立意即可。成文既要就事论事,更要缘事析理,透过现象看本质。莫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立足现实,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莫作无病呻吟。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千里之授,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扎实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小区物业张贴的一则启事,在语言表达、格式上共存在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尊敬的阳光城住户:

夏季即将来临,又到了火灾事故多次频发的时候。为了增强小区广大住户对火灾事故的防范意识,请大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楼梯口、家中阳台畅通,切忌不要堆放杂物。

(2)家用电器应摆放在防潮、防晒、通风处,在不使用时应拔下电器插头,开关、路线应经常检修。

(3)点燃的蚊香不可直接放置在桌子、凳子等木制家具或可燃物上;当离开房间时,应及时把蚊香熄灭。

2018年5月1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3.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痴情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方向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2) 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沉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听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然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的高妙的演奏技艺。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D. “无限思”是无限的愁思,“云树绕湓城”表现出了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两句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