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

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摘编白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广泛使用。

B. 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

C. 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

D. 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结论。

B. 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是展示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

C. “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D. 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

B. 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

C. 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

D. 运河对当时文化传播、市场构建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法错误,原文“《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并不等于高频率出现;“宋代‘运河’名称也广泛使用”也不太准确,原文说“漕河”名称广泛使用,“运河”一词开始出现。C项,“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说法错误,原文“在南宋时期,……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D项,“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法错误,原文说“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说法错误,该项缺少一个前提“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故选C。 3.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计算机上的文件、程序,要用匹配的软件才能打开,若打开的方式不正确,则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比如:你要打开一个文字文档,就不能使用制作表格的Excel软件,而要用Word软件才行。人生也是如此,需要通过最佳方式、方法或途径来演绎精彩,而人们往往因打开方式不同,道路迥然,结局各异。

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打开方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某贴吧出现了以下几个帖子,看完这几个帖子,你有什么感想,结合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请你也跟一个帖子,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例证鲜活,字数150字左右。

楼主:不吃嗟来之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为高洁品质。

至于陶渊明的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比上面说的,差距实在过于巨大,甚至于,这个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能称之为美德,而应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张载说读书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是以一种天地主宰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就为了督邮 “应束带见之” 的小小刁难(确实就不是啥大刁难),就坡下驴,弃官逍遥。此种行为实属哗众取宠、胸无大志、气量狭小、好逸恶劳,窃以为陶渊明实不应该为后世推崇。

风中君子:楼主看法独到,敢于质疑权威,很有道理,闹了半天,我们被骗了一千多年啊。

治国平天下:楼主曲解圣贤了。陶渊明是不愿意与那个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众人皆浊我独清”,归隐是保持高洁的最好途径。

真隐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震古烁今:陶渊明的傲岸,当下几人能够做到,很多人在名利面前失去了尊严。

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俩。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超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与然呜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之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两的背,他两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是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是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忘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亮剑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认为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哪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D.通过大量的任务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2.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太阳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4.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2)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

(3)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__

(4)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陈情表》中总写自己命运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