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A. 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 “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 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 ABD 2. 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传递着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好奇、猜疑;④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有顾虑;⑤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对面的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⑥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意思对即可) 3. ①动作描写。例如“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等。②神态描写,如“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③效果:写出了老人逗孩子玩耍时的滑稽而可爱的情态。(手法,例举,指出效果)也可以回答:①正面描写。如“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②侧面描写。如最后一段通过小孩子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曾做出怎样的动作。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老人可爱、童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举例,效果)(意思对即可。) 4. 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②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A、“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B、“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C、“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D、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这时的君权与父权同一,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大,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

这样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历程。侯外庐指出: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人惟求旧,旧惟求新”的“君子世界”,特别关注政治论、道德论、人生论,具有贤人的作风。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受到特别关注,道德提到了“天理”的高度,以道德为人性,以道德为人的良知。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古代文明中出现了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政治伦理化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政治被伦理化,在古代国家初奠时便如此。

殷周王朝的统治,既崇尚天,也崇尚德,“德”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德行和品格,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到周王朝时,君主的人格如何被认为是治政的最重要的因素。孔子把此提升到“德治”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孟子更进一步,直接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仁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秦代的法家便是持此主张,但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德政分离,完全行不通,秦王朝短命便是证明。在古代政治生态中,权力不能代替氏族血缘的亲情,在古代统治中道德不能缺位,德政不能分离,殷周纣王缺德而败亡,秦排除道德而短命。因此,道德与政治的相融相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周时期,随着部落战争的结束与中原地区的统一,社会结构中不仅存在着血缘氏族,而且还存在非血缘的异姓和被征服者,这种变化,决定爱扩大到血族以外的异姓部落,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的“仁”学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势,也奠定了道德与政治相融合的理论基础,从思想上进一步推动了伦理政治化。在此之上,孟子提出推恩原则以及所谓“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把仁与政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路径中的君子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周王朝的天子、诸侯与卿大夫虽然存在等级差异,却完全靠血缘关系维护。

B. 殷周时期,德行和品格就被纳入国家的政治范畴,开启了伦理与政治的融合。

C. 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既需要凭“天”的庇佑,还要取决于君主的德行。

D. 道德不仅维护了西周一家一族的氏族统治,也维护了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即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B. 文章以侯外庐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分析推理并证明道德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C. 唐秦朝信守法家而短命,从正面论证了道德与政治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D. 提出中心论题后,本文先后阐述了德的重要性、德政关系,进而到德政融合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如果进入文明社会时没保留氏族血缘关系,国家就不会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B. 没有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几乎支配着人生与人生一切的道德就失去了土壤。

C. 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态中,如果道德缺位,政治和道德相分离,那么政权根本就行不通。

D. 孟子的推恩原则与仁政主张,把德与政直接结合,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待树苗成活后,年轻人时常浇水,老人却很少照看。几年后的一场沙尘暴,使年轻人种的胡杨很多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掉了一些枝叶。年轻人很诧异,老人解释道:“你常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容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不限,标题自定。

 

查看答案

徽标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意。右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6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妇过15个字。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_______,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只是,________,都被历史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班长主持唐诗朗诵会时说:“我们欢迎语文老师抛砖引玉,朗诵一首唐诗,给我们做个示范。”

B. 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时说:“感谢李老师三年来对令郎的教导,令郎能考上名牌大学,是您辛勤付出的结果。”

C. 保险推销员小李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垂询。”

D. 一位作者说:“王编辑,现将我修改过的稿子发送给您审核,如还有问题,我一定尽力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