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这时的君权与父权同一,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大,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

这样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历程。侯外庐指出: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人惟求旧,旧惟求新”的“君子世界”,特别关注政治论、道德论、人生论,具有贤人的作风。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受到特别关注,道德提到了“天理”的高度,以道德为人性,以道德为人的良知。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古代文明中出现了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政治伦理化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政治被伦理化,在古代国家初奠时便如此。

殷周王朝的统治,既崇尚天,也崇尚德,“德”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德行和品格,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到周王朝时,君主的人格如何被认为是治政的最重要的因素。孔子把此提升到“德治”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孟子更进一步,直接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仁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秦代的法家便是持此主张,但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德政分离,完全行不通,秦王朝短命便是证明。在古代政治生态中,权力不能代替氏族血缘的亲情,在古代统治中道德不能缺位,德政不能分离,殷周纣王缺德而败亡,秦排除道德而短命。因此,道德与政治的相融相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周时期,随着部落战争的结束与中原地区的统一,社会结构中不仅存在着血缘氏族,而且还存在非血缘的异姓和被征服者,这种变化,决定爱扩大到血族以外的异姓部落,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的“仁”学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势,也奠定了道德与政治相融合的理论基础,从思想上进一步推动了伦理政治化。在此之上,孟子提出推恩原则以及所谓“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把仁与政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路径中的君子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周王朝的天子、诸侯与卿大夫虽然存在等级差异,却完全靠血缘关系维护。

B. 殷周时期,德行和品格就被纳入国家的政治范畴,开启了伦理与政治的融合。

C. 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既需要凭“天”的庇佑,还要取决于君主的德行。

D. 道德不仅维护了西周一家一族的氏族统治,也维护了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即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B. 文章以侯外庐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分析推理并证明道德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C. 唐秦朝信守法家而短命,从正面论证了道德与政治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D. 提出中心论题后,本文先后阐述了德的重要性、德政关系,进而到德政融合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如果进入文明社会时没保留氏族血缘关系,国家就不会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

B. 没有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几乎支配着人生与人生一切的道德就失去了土壤。

C. 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态中,如果道德缺位,政治和道德相分离,那么政权根本就行不通。

D. 孟子的推恩原则与仁政主张,把德与政直接结合,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1.B 2.C 3.D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却完全靠血缘关系维护”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出了靠血缘关系维护外,还有“姻亲的亲缘关系”。C项,根据原文,此句为引用古人观点,而非“原文观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D项,无中生有,“维护了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在原文中没有体现。故选B。 2.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从正面论证了道德与政治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错误,从“正面论证”应为“从反面论证”。故选C。 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推断不正确。该项忽略了原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在此之上”,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出“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化的倾向”这样的推断,不能忽略了孔子的作用。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待树苗成活后,年轻人时常浇水,老人却很少照看。几年后的一场沙尘暴,使年轻人种的胡杨很多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掉了一些枝叶。年轻人很诧异,老人解释道:“你常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容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不限,标题自定。

 

查看答案

徽标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意。右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6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妇过15个字。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_______,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只是,________,都被历史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班长主持唐诗朗诵会时说:“我们欢迎语文老师抛砖引玉,朗诵一首唐诗,给我们做个示范。”

B. 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时说:“感谢李老师三年来对令郎的教导,令郎能考上名牌大学,是您辛勤付出的结果。”

C. 保险推销员小李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垂询。”

D. 一位作者说:“王编辑,现将我修改过的稿子发送给您审核,如还有问题,我一定尽力斧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发生在米脂县的“4·27”歹徒持刀伤人案,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认识到:一忌走路带耳机,二忌不要乱逃跑,三忌莫恋身上物。

B. 《见字如面》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好评如潮,主要是因为读信者声情并茂地用信件打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让听众入耳入心享受精神的愉悦。

C. 韩国方面称韩朝决定 4 月 27 日在板门店举行首脑会晤。根据韩朝领导人签署的和平宣言显示,韩朝有望在 今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D. 细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强化未成年人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