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妇过15个字。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端。在世界文明史上,历史悠久的几大古老文明,_______,如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圣书字,只是,________,都被历史长河无情湮没而先后失传;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汉字记载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可以说,__________

 

①都曾创造了自己的文字②这些文字与它们代表的文明③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非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后面“楔形文字”“圣书字”等分析可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第②处,根据后面内容“唯独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分析可知,此处为“文字与文明”的关系分析;第③处结合语境分析,主要讲汉字之于中华文明意义。可以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述,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从否定的角度表述亦可,如“没有汉字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文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班长主持唐诗朗诵会时说:“我们欢迎语文老师抛砖引玉,朗诵一首唐诗,给我们做个示范。”

B. 一位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时说:“感谢李老师三年来对令郎的教导,令郎能考上名牌大学,是您辛勤付出的结果。”

C. 保险推销员小李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垂询。”

D. 一位作者说:“王编辑,现将我修改过的稿子发送给您审核,如还有问题,我一定尽力斧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发生在米脂县的“4·27”歹徒持刀伤人案,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认识到:一忌走路带耳机,二忌不要乱逃跑,三忌莫恋身上物。

B. 《见字如面》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好评如潮,主要是因为读信者声情并茂地用信件打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让听众入耳入心享受精神的愉悦。

C. 韩国方面称韩朝决定 4 月 27 日在板门店举行首脑会晤。根据韩朝领导人签署的和平宣言显示,韩朝有望在 今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D. 细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强化未成年人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期结束时,所有学生要按时返校上课。对久假不归的学生,学校要求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课者要严肃处理。

②蔡英文上任以来在台湾的一系列危言危行,一步步暴露出她搞“合独"、搞分裂的真实面目。

③贾平凹在《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自己的新作《山本》中的片段,《山本》这本书迅速受到了关注,一时洛阳纸贵

④《三体》第一部获得了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者笔走龙蛇,带领读者徜徉在地球文明和宇宙文明两个世界里。

⑤新闻讲究真实性,我们可以实话实说,但不能借所谓网民之口,说出不经之谈,否则这样的报道难逃哗众取宠之嫌。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⑤

D. ③④

 

查看答案

补写出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 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 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 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 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 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E. 词的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结的尘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裔,含蓄蕴籍。

2.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