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 “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B 2. ①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②点出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 3. (1)形象特点: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 (2)用意:①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②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说法错误,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分析把握作用的段落,仔细阅读,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仔细阅读第二段,本题段中“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交代父母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暗示了父亲的思想品质。“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点出“他”孝敬父母的愿望,为下文的尽孝铺垫,表现了“他”对父母孝敬的品格。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要求分析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不要被所“抑”部分的假象蒙蔽。本题主要把握父亲作为父亲以及作为农民方面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朴实无华、充满正义感、具有大爱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也就是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作者创作意图能力。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肯定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答题时,根据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概括人物的品质,分析通过这种品质反应社会现象,进而把握作者塑造该形象的意义。比如本文,在塑造父亲的形象时,主要通过有两件事,一件事是“他”接父母来城里家里,想报答父母,让父母享享福,父亲对“他”城里家的一系列反应。一件事是“他”升副县长之后开公车回家,见父亲,父亲要“他”用老式排车拉自己去地里找娘。文中主要通过这两件事中父亲的言行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同时这两件事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比如“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父亲说想坐土车,当了副县长的“他”就二话不说拉起车上再上父亲出了院门,等等都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还有“他”用老式排车把父亲拉到田野时,父亲告诉“他”,“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还让他不用操心换电动三轮车的事,这事有自己和“他”娘,当“他”和父亲说不知道怎么孝敬父亲时,父亲说“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这些话体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深明大义,同时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摂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保持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中国子女成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近。

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他们的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孝顺的概念,只有友爱摂的说法。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涉或过分的帮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平等。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2)白露横江,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培风;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___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该词大约作于此时。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