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摂父母,在父母面前...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摂父母,在父母面前永远保持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中国子女成年自立后往往和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往往也习惯于为子女的人生作出规划,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亲近。

西方自雅典城邦时代起,他们的伦理和文化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孝顺的概念,只有友爱摂的说法。子女成年之后即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体系,父母也从不对子女的将来做过多的干涉或过分的帮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而平等。

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在亲密中学会独立 中西方的文化历来有很多差异,就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两代之间往往比较亲密,而西方家庭一般则是比较平等疏远。而在我看来,若能将两种模式巧妙结合起来,方能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相处模式。 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要“号泣随,鞑无怨”。近代以来。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巨婴”“妈宝”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却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使其心灵有一个依靠,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会永远接纳他们的地方。并且“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也有助于构建一个人情温暖的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关系则显得冷漠许多,子女的过早独立,使代际之间缺乏亲情的维系。或许这会不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但父母及时的义“放手”也有利于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孩子的一举一动皆有自己做主,后果也有自己承担,这也有利于他们及时独立,早日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所以,西方的老人往往不如中国的老人一样劳心劳力。 我们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碰撞时代,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我看来,中国的家庭模式亲密温馨,但子女缺乏自立能力;西方的家庭模式子女独立自主,却较为冷淡疏离。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中,应当博采众长,并将其融合为一种新的、更好的东西。 因此,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中,我们应当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鲁迅先生曾说:“任何思想不禁锢的父亲,都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所以,我们的确没有必要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思来,而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和人生才会臻于完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作文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一层谈中国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句中前两个单句谈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关键词是规划,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亲近。第二个层次谈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讲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即友爱、独立,第二句的第二个单句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过多干涉,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松散而平等。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写作要求“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中西方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与优劣,以及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一切扣题的立意必须紧扣这个核心话题展开,反之,就是偏题或跑题。上述核心话题其实又包含着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厘清这些层次是写好这篇文章,建立逻辑思维的关键。第一,材料首先谈的是一种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孝顺与规划,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友爱与不干涉(平等)。所以,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当为三、四类卷。第二,材料其次是从空间上——中西方谈亲子关系的差异即亲近与松散,并要求考生通过根源、特点等的比较,来判断其优劣。第三,通过“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的任务驱动,要求考生从时间维度即古今对比的角度上,同时又站在当下中国时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对中西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第四,要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剖析,体现思维的推进和论述的深度。第一个层面要谈现象层面,也就是要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第二个层面要从文化的家庭伦理的层面论述;第三个层面还可以从经济(小农经济和商业文明)等层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理清了上述关系和层次,写作的整体逻辑思路就大致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2)白露横江,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培风;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___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元]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该词大约作于此时。②畴昔:从前。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上。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常人之情。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千百辈,不可悉                   数:计算,查点

B. 以卑凌尊,以下上                   干:冒犯,干犯

C. 人不当如是邪                       晓:知道,明白

D. 敬宗皇帝欲骊山                     幸:君王到某地游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纳谏悔过行道者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B. 谏杀人者,杀人愈多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常人之情                    而后今将图南

D. 君臣尊卑之间                以老户牖之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不仅被谏者难以接受,进谏者也往往遭受不幸。

B. 作者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C. 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兴趣。

D.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甲 若 谓 乙 曰 汝 好 食 某 物 第 一 少 食 苟 多 食 必 生 病 乙 必 因 而谢 之 减 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2)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国际在线刊文《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日趋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的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要的“情怀”》,“荆楚网”2018年2月7日刊文)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之传统节日,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退让给现代生活方式。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经济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 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 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年俗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它的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它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活动形式受到冲击,要想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就要为它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398场演出,480项活动,以及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增加北京市的年节氛围。

B. 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微信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备受青睐,已经完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形式。

C. 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保持领先,其余城市线依次降低的结论。

D. 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主要原因是科学观的发展破除了“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节文化活动逐渐转向多元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