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 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下 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 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 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之情。

D. 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民族语汇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2.小说中山上山下环境构成鲜明对比。其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3.首段沧桑久远又亲切风趣,富有特色,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4.在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与“达吉亚娜”的决定相反,你赞成谁的决定?为什么?请作评价分析。

 

1.A 2.(1)特点:①地处偏远、原始落后。②清新干净、自然古朴。(2)作用:①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我与安草儿生存的自然环境。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搬离下山生活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的坚守、顽强,对故土的热爱。④主旨上:随着社会进步,对偏远恶劣环境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矛盾。 3.(1)以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人口吻自述,独白的叙事形式,如唠家常,娓娓道来,真实亲切,贴近读者。(2)运用拟人手法,风趣地交代了自己的年龄,并暗示了主人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3)具有苍凉的感慨意味,为下文奠定了悲剧的创作基调。 4.(1)赞成前者。①“我”在屋子里就可以望见星星,可以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这种生活是最自然、最本质的。②“我”的坚守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自觉追求。③鄂温克人的纯朴自然的人性之光,对生命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正是现代文明越来越忽视的人类理想精神。④文明的价值在于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护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2)赞成后者。①“我”坚守的畜牧狩猎的山里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方式。 ②干旱的气候,狂风裹挟着沙尘的环境,已经不适宜放牧。③年轻一代已经认同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需要接受现代文明与教育。④人类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人无法抗拒。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由此可见,柳莎的‘哭’与大旱无关,而且柳莎的“哭”也体现不出无助,安草儿的笑也体现不出顽强。C项,“乐观之情”错误,从文中来看,山上的生活是原始的,住希楞柱,放养驯鹿,守护火种;山下的生活是现代的,城镇化定居,白墙红顶的房子,圈养驯鹿,家家有火种。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其中表露出来的应是“忧患之情”。D项,“语言华美深沉”错误,从文中来看,语言并不华美。故选A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山上山下环境构成鲜明对比。其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考生要到文中圈出“我”生活环境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特点,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所在的位置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由“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 “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可知,“我”生活的地方偏远,生活原始落后;由如果下山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可知,这山上的环境是清新自然的,是古朴的。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生活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上、形象上、主旨上等方面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干对于鉴赏句子有无明确的指向,如本题“首段沧桑久远又亲切风趣,富有特色,请从多角度进行简要分析”,题干只是给出鉴赏的对象,但没有给出具体的鉴赏角度,且明确要求“多角度”,这就要求考生从多方面分析鉴赏。“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第一段中以“我”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采取自述独白的形式,好像在谈论家长,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者以“看”来写“雨雪”,这是把雨雪拟人化,以“老”交代了自己的年龄,“雨雪”看老“我”,“我”看老“雨雪”,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跃然纸上;“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等内容交代了山上的天气状况,这也为下文其他人迁下山做了铺垫,而文段中蕴含的感慨,为下文奠定了悲剧的创作基调。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要从题干中明确探究的方向,如本题中“在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与‘达吉亚娜’的决定相反,你赞成谁的决定?为什么?请作评价分析”,考生要到文中找到“我”“达吉亚娜”各自的决定,然后明确表态,即赞成谁,再结合“山上”“山下”生活各自的特点和本文的主旨谈理由。从文中来看,对下山做出表决时,“我”“把桦树皮投到火塘”,这表示拒绝下山,要留在山上;“达吉亚娜”要求“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这表示愿意下山。“我”要留在山上的理由主要在第五段“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在山上的生活是自然本质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相处的,考生如果认可“我”的选择,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分析。“达吉亚娜”他们决定搬下山,第一段说“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山上的天气已经不适宜放牧了,第四段“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第七段“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山下的生活代表现代文明,而且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考生如果认可“达吉亚娜”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 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 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 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 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 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

D. 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B. 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 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D. 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的宣传栏上出现了这样一组标语:

“我们不是 (菜鸟),我们要做 (大神)!”

“高三同学齐努力,(有木有)?”

这组标语运用了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引起全校轰动。有同学很快搜索出,这些甲骨文表情包原来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

2017年,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正在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名为《拾脚印》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①_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②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③_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敬请海涵。”

B. 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C. 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的垂询。”

D. 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