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 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 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 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 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 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

D. 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B. 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 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D. 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1. C 2. A 3. 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错误,第三段说的是“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由此可知,机会平等可以缩小结果的不平等,但缩小不平等还有其他方式。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中“核心要义”与“根本标准”内容有误,第三段最后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第四段说“……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C项,“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本文的写作意图并不仅仅局限在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上,如还明确提出“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这一观点。D项,“……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错误,从文中来看,中间充分阐述,最后简述中国现状。故选A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错误,选项“如果……就会……”逻辑推导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并非“消除……收入差距”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故选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南粤中学高三年级的宣传栏上出现了这样一组标语:

“我们不是 (菜鸟),我们要做 (大神)!”

“高三同学齐努力,(有木有)?”

这组标语运用了网络流行语甲骨文表情包,引起全校轰动。有同学很快搜索出,这些甲骨文表情包原来是由美术学院设计系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推出的。陈教授受“艺术与科学”学术运动的启发,借助电脑技术重新解读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设计出具有几何审美效果的甲骨文字体。

2017年,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正在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某报“时尚”专栏展开专题讨论,向社会征稿。

请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名为《拾脚印》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①_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②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③_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敬请海涵。”

B. 既然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愚,那么我也谈谈我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C. 保险推销员小芳对顾客说:“王大爷,请您记下我们的服务电话,方便您以后的垂询。”

D. 著名画家张老请攻读硕士的小李写艺术评论,小李说:“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堪重任,还请见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B. 环保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等13省、直辖市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北京已经开始进行污染源排放清单的论证和编制。

C. 这几天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驱散大雾天气将起到积极作用。

D.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