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推理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段论”,这种推理形式是通过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且两个前提包含一个共同的词项。请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写出一个前提,使之与其他两句构成一个正确的“三段论”。
(示例):他已经年满18岁了,拥有选举权了。补写前提:年满18岁的公民拥有选举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补写前提:
(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 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 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 , 。 , , , 。可见,由于艺术加工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
①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是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
②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
③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
④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
⑤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
⑥但由于翻译者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翻译时会将通俗的言辞雅化。
A. ①⑤②③⑥④ B. ⑤②①④⑥③ C. ⑤①②③④⑥ D. ⑤①④⑥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 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用“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2)《寡人之于国》“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句子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
(4)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韩愈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直接阐明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特署镛姓名 署:签署
B. 以示劝励 劝:劝告
C. 俾俊秀入学宫 俾:让
D. 一不厌其所欲 厌:满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 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博士,学官名。国子,即国子学,晋朝开始设立,与太学并立,为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古代学校的名称,在商代称为“庠” ,而在周代则称之为“序”。
B.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也是宋代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在元代,路下一般设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单位。
C. “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四书”则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
D. 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4.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 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 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 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