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右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

右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示例:遇到堵车,驾驶员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烦躁不安,长按喇叭,让人无比反感;有的心情焦急,随意加塞,造成更大拥堵;有的觉得无聊,翻玩手机,消磨时间;有的则心态坦然,听听广播,等候交通顺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用语言组织框架图类的试题,考生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文字要求“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其次要注意认真观察框架图结构,一般都是由上到下的顺序,例如本题中心内容是“堵车”,后面的内容是堵车的表现,注意结合具体的心理和表现挖掘产生的结果,例如因堵车产生烦躁的心理,表现为长按喇叭,给他人造成了反感。最后考生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和语言的通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性十足的表达形式在网络上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受理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    ,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方式    ,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与“营销心态”结成同盟,(      )。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一而足  言不尽意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B. 层出不穷  言不尽意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C. 不一而足  夸大其词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D. 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B.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C.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感到不适。

D. “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感到不适。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适应“买家”不断变化的口味,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

B. 随着“买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C. 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D. 新闻媒体早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望见廉颇”“引车避匿”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有波澜时水面泛着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_”,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语句是“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并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翠眉:青翠的山气。③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④吴霜:比喻白发。⑤西厢:此指朋友家的西厢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

B. “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

C. “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的哀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D.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予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B.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C.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D.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是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专称。“单于”,意为广大。

B. 高皇帝,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如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C.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侯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D. 足下,谦词。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 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 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 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