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 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
C. 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 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 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D. 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 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 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庆期问,几个回到岳阳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岳阳很舒适,熟人朋友多,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⑧我哥在国外,好几年都没有回家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 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雄伟的情状,若不是在正午半夜从侧面烘托了山峰的幽深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