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那片层层叠叠的绿,秀色可餐

③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书画同源”的要求决定了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春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

④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有序进步,民生不断改善,就必须反对坐而论道和力戒浮躁冒进,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

⑥高盛认为,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发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民营企业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竞争。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人年龄正处于旺盛、强壮之际。不能用来形容“身强力壮的青年”形容对象不当;②秀色可餐:美丽的容貌秀丽的景色好像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迷恋忘情,无误,③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此处工不合语境。④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使用正确。⑤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无误。⑥长此以往:多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感情色彩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头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躲避退让廉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体现樊哙在紧急情况下不拘小节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贻笑大方”源自庄子《秋水》,出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作者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选用“孤云漂泊”的意象,可知全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因自己国家灭亡而产生的孤独无依之感。

B. 颔联“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C. 颈联通过比喻手法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D. 颈联下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描绘出了燕子无家可归,百姓四处逃亡的战后离乱景象。

E. 整首诗歌通过写诗人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营造出了沉郁苍凉的审美意境。

2.试从手法,意象,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赏析尾联下句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 于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B.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C.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D.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B.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没有这种名分的其他儿子,则不能被称为太子。

D. 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 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 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 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选自必修三文言文)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A. 去今之而葬焉。

B.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C.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

D. 顺流而行,至于北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2)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3)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B.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E.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叙述舒缓,有助于表现小城人们平静恬淡,悠闲懒散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B. “又来催饷了,”“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这两句话体现了邮差先生对学生不能体谅家长供自己上学的辛劳而生出的批评谴责心理。

C.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这都展现了小城中人与人之间不太和谐的一面。

D. 小说结尾一句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了邮差先生对生活惯常状态的感受,同时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赞美。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