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辛词作于作者42岁时因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之时;苏词作于黄州。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词中“翻空”两句,描绘出白鸟翻飞,红荷临水的画面,意境凄清冷寂。

B. 辛词中“闲意态”三句,描绘出村民悠闲自在、生活有序、桑麻遍地的农村景象。

C.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勾画出词人幽居时杖藜徐行的形象。

D. 苏词中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而着一“又”字,则包含了词人无限感慨。

2.辛词和苏词的划线句各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1.A 2.答案示例: 苏词: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高山耸立云端。近处丛生的竹林,像绿色的屏障,围绕着屋舍庭院的周围,小池塘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鸣四起,叫声乱作一团。渲染了一种幽静、凄清、衰微的氛围。 辛词:白色淡雅的荠菜花在春天开满了田野,春雨初晴,新耕好的田地上,一群乌鸦在觅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恬静而富有生气的景象。 3.相同点: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闲适之中寄予着词人无限感慨。 不同点: 辛词: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却年华虚度、报国无门;表现了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苏词:表达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百无聊赖、自我安慰、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意境凄清冷寂”不当。“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出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2.试题分析:辛词开头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苏词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 3.试题分析:辛词,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下阕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词中表现了怀才不遇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词的前两句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时他正壮年,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的,所以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着。 苏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开头两句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三、四两句隐隐约约写出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前三句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表现出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冤?”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牧羊。岁余,羊肥息。上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式朴忠,拜齐相。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链接材料】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1];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2],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答苏武书》[3],有删改)

【注释】

[1] 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2]曹沫不死三败之辱: 曹沫,春秋鲁国人,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伐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迫使他全部归还战争中侵占的鲁国土地。[3]《答苏武书》: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1.请在括号内填写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子何欲_______   ②上其羊所,善之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布衣草履牧羊             无信,不知其可也

B. 式朴忠                勇气闻于诸侯

C. 齐相                         陛下所成就

D. 何故冤?                       秦城恐不可得,徒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4.卜式提出“贤者宜死节”的观点,即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忠于理想,坚守节操;而李陵则认为“然陵不死,有所为也”,即个人不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为了完成心中最终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你更倾向于哪种人生选择?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与“反欲两主”的“斗”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左右欲相如

B. 宁许以其曲

C. 且庸人尚

D. 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廉颇宣言

C. 下车

D. 兄弟并为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时降武                不如而厚遇之

B. 入京师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相如持壁却立              我降

D. 人成事                 材施教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        恐前语

B. 法令                    其一人夜

C. 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甘乐之

D. 汉亦留之以相   副有罪        相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