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清】谭献

庭院深深人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髯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1.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

 

1.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2.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像男子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而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像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行人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一首手法的能力。题中,答题关键词“上阕前三句”、“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庭院深深人悄悄”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幽深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鹦鹉能言,都是人教的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这两句,通过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描写她思郎心切。 2.试题分析:题干“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下阕”“如何抒发感情”。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 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为了能够阻拦情郎远行,女子愿意舍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够留住他,遮挡住情郎前去的脚步,即使自己被碾压也在所不辞。这都从侧面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达对爱情的忠贞。 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首词在某些地方格调颇相似,情感相通。二、三两句更是妙趣横生,刻画闺中少女的情态栩栩如生,与敦煌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日迟迟,鹦哥报道他来到的叫声,使她空喜欢一场,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澜。“压鬓”二句,是女主人公“闲烦恼”的特写镜头。鹦鹉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结果。女主人公思念所爱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复调教于鹦鹉,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满足,当然也希望鹦鹉能及时地报告他的归来。不想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烦恼。前后强烈对比,寓意深刻。 “低头只是闲烦恼”则写女子心态之沉重烦闷,这种精神上的烦恼不是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所能消解、抵偿的。“只是”两字下得很妙,将女子无法排遣的伤离怨别之思以直陈的方式表出,具有强调的作用。“闲烦恼”也可见女子的相思之苦触处即是,同时为过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笔。 下阕从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笔,词的内容也由上阕深闺人的相思烦恼变而为下片感于江南春而产生的盼归的惆怅。 江南的春天群芳争艳,青山滴翠,自己与情郎都正是青春年华,纵然高楼红袖迷人,也抵不上回乡与钟爱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设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况。而她最担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会不会对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艰辛。她设想他在“红袖高楼”行乐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的心声。主人公明知无力阻止爱人出行,但也甘愿为此牺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诚挚温厚之中深深地蕴含着坚贞不渝的品质。 主人公幻想爱人所禁受的艰辛,好象在同爱人一起禁受,因而身体消瘦,精神困顿。黄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时候,因而主人公几乎害怕黄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满相处时的情景,那时候主人公与爱人还开着离别的玩笑;不料这玩笑竟骤成事实,这更使主人公更加难过。尽管这样,末两句说宁愿化身为车前草,挡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转意,早日归来。借用“车前草”的字面意义作文章,虽非首创,以之结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衬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以致其。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 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 意奸而外           淑:善良    D. 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 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 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 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起源于春秋时期。

B. 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 “南阳高士吟梁父,西蜀才人赋子虚”,前句说的是诸葛亮,后句说的是司马相如。

D.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        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①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

②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③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④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⑤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

A. ③⑤②④①    B. ①⑤②④③

C. ③⑤④②①    D. ①⑤④②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唐诗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是一项

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      ,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A. 细水浮花归别浦    B. 淡烟浮照明星楼

C. 清露已凋秦塞柳    D. 绣户夜攒红烛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都与古典小说、戏曲或传说有关,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我“七十二变”,爱漂亮没有终点,麻雀也能飞上青天。(《西游记》)

B. 又没有“红娘”式的人物,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西厢记》)

C. 老听人家夸赞你,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呢。(《水浒传》)

D. 你看看你,开了水龙头不记得关,家里都“水漫金山”了。(《白蛇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