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梅花岭记 鲍昌 “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新梅花岭记

鲍昌

“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却归于子虚。再加之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踪所及,发现现实的扬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杨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大无可奈何也。最有趣者,刚听了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于是我不再去想扬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扬州给我以深刻印象者,惟史可法祠墓乎。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上。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我奇怪近日来播映的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多铎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之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但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杀得血流飘杵,无辜者,靡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这岂是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

祠墓内楹联甚夥,多名作。如严保庸联:“生自有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吴大激联:“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朱武章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坏土,梅花冷艳伴孤忠。”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其联语云:

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选自《鲍昌散文》,有删改)

【注】《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这一句以俏皮之语嘲讽扬州新建洋楼的不合宜,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反感。

B. 文章联想到《荒唐王爷》对多铎的美化,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议和对史公忠义的礼赞作铺垫,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C. 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国百年后写了《梅花岭记》,作者有感于史公,写下了《新梅花岭记》,末尾拟一联卒章显志。

D. 本文借古讽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典雅、精炼,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

2.文中记史可法祠墓,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本文题为“新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D 2.①说明了后人对史可法忠义事迹的凭吊、敬仰;②表达了作者对史公浩然正气的赞颂之情;③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末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借古讽今”这一分析不当,于原文内容而言缺乏实据,“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也不准确。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写《新梅花岭记》,表达了游扬州的失落、遗憾与感动、反思等交集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史可法忠义节操的礼赞之情;而要理智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之感触只是作者拜谒史可法祠墓的反思,不能视为全文主旨。 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考查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的作用,无论引用的是别人的对联还是诗词等,首先都是为了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其次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印象: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使人回味无穷。本文中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的内容都是对史可法事迹的凭吊、敬仰、赞美,而作者多史可法的事迹也是持这样的态度的,所以作用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史公浩然正气的赞颂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后人对史可法忠义事迹的凭吊、敬仰之情。其他作用可从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等角度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谋篇布局,题干问的很明确,要求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看法,这样就减轻了考生思考的难度。行文构思可从这几个方面思考:一、文章的整体构思: 1、详略安排:详略、主次。2、行文顺序: 倒叙、插叙、平叙。3、线索设计: 单一线索、明暗线索。4、特殊结构:回环复沓、形散神聚、点面结合。5、整体布局:总分模式、层层深入、一波三折、虚实结合、蒙太奇法。二、文章的局部构思:照应、过渡、剪裁、伏笔(铺垫) 悬念、抑扬、衔接、对比(反衬)。情感表达可从作者对这扬州和史可法的事件上各持什么样的态度角度分析。所以本题的答案要点有: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末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寓哲于画,自古而然。高士明在《山水的危机》一文中将山水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应引起艺术界的思考。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昌“以禅喻画”,都在试图以山水画这一艺术载体表达一己之情感,社会之文明,自然之运化。“道”就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山水画触及这里,自然就离不开哲学了。山水画要适应时代发展并与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艺术与哲学的巧妙结合,可使山水画折射出崇高精神之奥义,最大限度地包含反映人类智慧所能认知的深刻哲理,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审美范畴获得拓展,比一般的惯常思维的山水图式具有更深、更高的文化意义。当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结合得不好,会使绘画流于对哲学意念的简单的标签式诠释,从而伤害到绘画本体的审美价值。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联系哲学思维,传导一定的精神特质,不是强加给观众一堆不知所云的干巴巴的哲学概念。艺术性与精神性的关系,必然是最大限度地相反相成,二者互相矛盾又互相包容,这是达成视觉与精神圆融关系的关键。

相反相成的概念,是指事物双方是可以互化互生的,在矛盾双方运动到极端状态,互相互生的关系才会发生,艺术上的大美才会出现。比如著名画家黄宾虹画山水画“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就是典型例子。古人说“执其两端而用中”,矛盾的一方不是尽想着消灭对方。为什么讲和谐社会?要让对方存在,要化相反之力为促进之力。艺术的相反之力,是促进艺术之力,艺术的高层次和谐是靠相反的两极——艺术和精神,在激烈的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艺术与哲学合观的艺术实践从“问天、问史、问我”入手。问天,问天地造化,问宇宙玄机,探究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山川、宇宙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规律。问史,问古问今,问人文世事,更迭变迁、继承发展。问我,即清浊排污,澄怀静虑,以利明志。这种内省的自我观照是为了把握一己之个性,明了自己的性格、精神、情绪等艺术特质,从而在艺术实践中顺应之、强化之、发扬之。问,是思考的过程,学习前人要问,但问不仅于此,还可以是疑问、质问,乃至否定。所以,学问——反问——疑问,是进行形而上思维的一般过程,从恭问老师前人是怎么做的,到以自己的眼光反问为什么这么做,到对一切事物的疑问,有肯定,有否定,哲学思维的形成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就体现其中。

将艺术思想落实到艺术实践中,这个个过程非常苦。我常说自己“又笨又慢”“蜗行有痕”“十年一剑”,就是强调再高明的理念都得靠艰苦的实践去落实。

(摘编自贾又福《艺术与哲学合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士明在《山水的危机》一文里提出了值得艺术界思考的观点,他首次指出,山水不是单纯的山水,山水中蕴含着哲理。

B. 今天我们画家画的山水画如果不突破哲学,是难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也难以超越古人山水画的艺术水平。

C. 将艺术和哲学结合的山水画,折射出崇高的精神意义,比一般的惯常思维的山水图式具有更深、更高的文化意义。

D. 艺术与哲学的结合,不是把一些不知在说什么的抽象的哲学概念强加给观众,而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导一定的精神特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吕“以禅喻画”的绘画特点,是为了论证古人用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观点。

B. 文本引用句子“执其两端而用中”,是为了说明不要因艺术性而否定精神性,也不要因精神性而不讲艺术性,而要把握好两者的分寸。

C. 本文开头阐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接着从艺术与哲学的结合、相反相成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然后阐述艺术与哲学结合的艺术实践问题。

D. 本文最后用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十年一剑”等例子作为论据,论证将艺术思想落实到艺术实践中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宾虹的具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风格的山水画,表现出艺术上的大美,体现了艺术性与精神性相反相成、可以互化互生的辩证关系。

B. 如果山水画的艺术性与精神性达到了高层次的和谐,那么此时其艺术性和精神性是处在激烈矛盾运动中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

C. -个艺术家从“问天、问史、问我”人手,进行自我内省,把握自己的个性,明确白己的艺术特质,可以在艺术实践中顺应、强化、发扬这种艺术特质。

D. -个人的哲学思维是在“学问——反问——疑问”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质疑、否定而体现出来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在西安发生了一起坠楼事故,一名女子从11楼高空坠落,正在巡查的保安李国武试图接住这名女子,却不幸被砸,两人当场身亡。据目击者称,女子与他人发生争吵,一度站在窗口,李国武在楼下呼喊试图功劝阻。

李国武救人身亡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了诸多争议。有人赞叹李国武的善良,为他的义举肃然起敬;有人觉得李国武人挺好,就是缺乏常识,不知道高空坠物的势能有多大;有人认为,救人必须量力而行,不能搭进自己的性命;有人用“智商欠费”评价李国武的徒手救人行为,将其视为徒有其勇的莽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无效,偏偏人们得的常见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比如,对于流感,抗生素是无效的。不要小看这些基本常识,①医生都不具备。具备了这些基本常识,病人生病了就不需要去看医生,一旦确认患上的是病毒性疾病,病人也就不再需要吃药打针,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致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突出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①不是所有的医生都不具备这些基本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萨特也说:“我们决不能选择恶,我们经常选择的是善。”善,不单单是理论,___。善心,可以点亮心灯,是心灵美;善行___,是行为美。___,我们才能包容他人,宽恕他人,而在人类生活中包容和宽恕有时可以产生奇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阁下降尊纡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

B. 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

C. 改日我一定亲自到潭府,当面向您请教,到时还望不吝赐教。

D. 毕业在即,我把这本纪念册惠赠给你,纪念我们三年的同窗之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