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这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如旅游文化、饮食丈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已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便兼综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信仰、习俗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地发掘、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是侧重精神层面的。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晋代人干宝的注解说:“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要其会通”即含有天人相应的意思。古代人理解文化、文章、文明几乎同义。“文明”即“文章而光明”的意思。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应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昧、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古人理解“文化”,尤其着眼在“化”字上,那就是以人文去教化、感化人们,使整个世界具有亮采,日臻美好。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或者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是历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心要条件。

(选自郭维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的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包括古往今来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B.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

C. 晋代人干宝认为,观日月就可以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观文明就可以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

D. 悠久的传统文化铸造了我们的民族糈神,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比较,论证了二者并存,互利合作的重要性。

B. 文章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的发掘、抢救,是为了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存在。

C. 文章列举古代文献对文化的解释,作为中国古代对于文化的理解偏重于精神层面的例证。

D. 文章从“文化热”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文化”这一概念,考证了其出处,最后论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多元化存在,各种文化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可以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

B. 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可见“精神文化”比“物质文化”更有价值、更重要。

C.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只有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并适当向外来文化学习,才能实现中国梦。

D. 放弃了传统文化,就动摇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吸取、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

 

1.A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精种文明的差别”张冠李戴,原文“这些方面的差别”,这些方面指的是精神文化;C项,这个观点是《周易·贲卦》的现点,晋代人干宝只是注解,并且《周易·贲卦》中“观乎天文”是“察时变”的前提条件,“观乎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前提条件,不是说到达了这个前提就一定可以出现后面的结果,所以选项错误;D项,原文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所以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而不是继承传统文化。 2.试题分析:B项,“是为了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存在”不当。原文“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遗产’得到了大力的发掘、抢救,便更最好的例证”可以看出提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是为了说明文化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3.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虽然文中有“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这样的信息,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精神文化”更有价值、更重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寒冷的冬天,哈默在逃难的路上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人们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杰克逊大叔评价哈默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今后一定会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正是由于哈默有着“不能不劳而获”“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他最后终于成为了美国的石油大王。

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眼睛和嘴巴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__________。倘使乱七八糟装一下,________________,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_________,食物的味道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味道也就好一点。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节选《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称赞

B. 阳平察孝廉                   辟:征召

C. 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 中流击而誓曰               楫:船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逖为奋威将军           景公下席而谢之曰

B. 此非恶声                   是社稷之臣

C. 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         以乱易整,不武

D. 诸兄每忧                   杳不知其所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 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 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 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2)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 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 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 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