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 沈从文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

沈从文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活下去等待死。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既然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概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能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⑤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⑦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1.请解释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根据全文,归纳概括出三种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所下的结论。

3.作者在文中一直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用“时间”作题目,你认为是否恰当?为什么?

 

1.这些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能被人理解,在世人眼中,他们“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但是他们“心性绝顶聪明”,他们的观念、意见、风度、文章,“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 2.(1)多数的愚昧人与少数的聪明人,活个几十年;(2)次一等的聪明人与次一等的愚人,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3)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人(或伟人),珍惜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短暂的时光,为人类向上向前发展而努力奋斗。 3.恰当。因为:(1)不同的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下的结论虽然不同,但都离不开时间。(答出“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或者“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也可)(2)在作者看来,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观念不同,实际是对时间的观念不同。(3)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的人,最懂得时间的珍贵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对人类发展有益的事情。所以用“时间”作题目,更利于表现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此题注意句子中的“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然后结合文段的内容概括他们生前“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但因决定聪明,死后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还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了……”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了……

(选自《人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

2.在还乡的过程中,高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3.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

4.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

(2)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___,作《师说》以贻之。”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5)诵明月之诗,____

(6)人间如梦,____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 

(8)___,用之如泥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卷九·列传第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不久      图:考虑,计议    B. 寿春三十里         去:前去

C. 四面攻,城中震恐   疾:迅速    D. 知事不,遂从之     济:成功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各句均直接表现吴明彻果决明断的一组是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     ②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 

③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       ④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

⑤吾知其不敢战明矣             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大旱之年仍获得丰收,这是吴明彻每天辛勤耕作的结果。

B. 吴明彻把自家存粮分与饥馑的乡邻,盗贼闻说后就躲开了。

C. 吴明彻统兵作战,虽异常果决勇猛,但也做不到常胜不败。

D. 吴明彻精通书史经传,又以英雄自许,因此深得高祖赏识。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2)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 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抒写人生感怀的优美散文。

B.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念奴娇·京口北固亭怀古》被推为豪放词派的典范。

C.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作家,因剧本《龙须沟》的创作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