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牺牲

[美]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键盘左端的A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皮·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乔说,“我能让你忙着挣钱,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我想我可以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乔说,“可以卖掉一张。”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羊肉吧。”

周末,愉快自豪可是疲惫不堪的德丽雅,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扔在那,“有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德丽雅可怜巴巴的说。“熨斗,我是说奶酪,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你真该看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意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时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讲叙了一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因生活拮据,为追求艺术而撒谎去做工,偶然的烫伤手腕的事故使真相大白,夫妻爱得更深的故事。

B. 夫妻两人明明是艰辛挣钱,却都做出颇有成就的样子,德丽雅“得意扬扬”,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这表现出他们在苦涩的生活中怀有一种虚荣心。

C. 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爱的牺牲”,乔佩服德丽雅为家庭的付出,一直没有让德丽雅发觉他在骗她,这说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儿。

D. 由于烫伤了手,在乔的追问下,德丽雅“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可见德丽雅在洗衣店里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

E. 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沉甸甸的故事,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风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达到“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2.小说结尾采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说明。

3.小说在刻画德丽雅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是否相同。

 

1.EC 2.真相与过程叙述的表象不一致,结局出乎意料:①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过程有伏笔交代,因而结局合乎情理:①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德丽雅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这些都为后文她交代自己在做烫衣工埋下伏笔。②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这些都为后文他交代自己在做烧火工埋下伏笔。 3.①对爱情执着忠诚。为了爱情,她甘愿牺牲自己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承担艰辛的工作。②机灵缜密。为了不使乔对绘画学习的兴趣爱好受到影响,她编造了教授音乐享受音乐的小谎言,并在烫伤手之前做得很成功。③吃苦耐劳。工作艰辛使她疲敝不堪,但她还是感到愉快自豪,即使手被烫伤她还是希望坚持忍住。④情趣高尚。爱好音乐,推己及人,希望乔坚持学习绘画,千方百计维护享受小家庭的温馨甜蜜。 4.不同。前面德丽雅所说的话,表明了她的牺牲奉献是出于心甘情愿,同时用来安慰鼓励乔继续学习绘画。后面乔所说的话,是对两人所面对的窘境的调侃解嘲,用于表明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同时表示对德丽雅的牺牲奉献表示理解感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情节,BCD考核形象,其中A项,“为追求艺术”的说法不太准确,应是“为成全鼓励对方对艺术的追求”;B项,“一种虚荣心”错误,应该是“乐观坚强”;D项,“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分析不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章的结构,主要考核小说的结尾,题干中该处结尾的特征“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要求解释,答题时答出哪些出乎意料,哪些却在情理之中即可,从文章看,“妻子德丽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店烫衬衣”“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店做烧火工的结局”出乎意料。而“德丽雅挣钱回来‘疲惫不堪’、说手上的绷带是‘涂了油的软纱’”“乔说不能让德丽雅忙着挣钱,自己也想挣一两块钱回来,在一个星期六晚上乔回来把手上黑色的东西洗掉”为结局埋下伏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此题通过“为了爱情,她甘愿牺牲自己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承担艰辛的工作”等情节,概括“对爱情执着忠诚”的性格特征;通过“为了不使乔对绘画学习的兴趣爱好受到影响,她编造了教授音乐享受音乐的小谎言,并在烫伤手之前做得很成功”概括“机灵缜密”的性格特征;通过“工作艰辛使她疲敝不堪,但她还是感到愉快自豪,即使手被烫伤她还是希望坚持忍住”情节,概括“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由于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 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C. 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每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结果都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降低。

D. 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 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D.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小麦种植和牛耕技术比后者先进。

B.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C. 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 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万物皆有温度。大地山川,鸟兽虫鱼,一种手势、一个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温度让人感知冷暖,体验百态,领悟人生的况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花脸雀

李娟

(1)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

(2)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

(3)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

(4)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长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雀”……

(5)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

(6)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

(7)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

(8)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

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

(9)“花脸雀又来了。”

(10)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

(11)“灰山雀雀”又是什么?

(12)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

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

(13)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

(14)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

(15)“看!那么多鸟!”

(16)“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

(17)“那!那──就是那儿──”

(18)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

(19)“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

(20)“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

(21)“哪儿呢?哪儿呢?”

(22)“……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

(23)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

(24)“……真是鸟的天堂……”

(25)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们一下子全

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

(26)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

(27)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 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

(28)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29)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

(30)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

(31)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

2.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都是为大观园中的建筑所题,请依次写出后来各处入住者的姓名。

(1)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2)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4)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暗寓了书中各人的身世结局。如《世难容》曲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句,说的就是妙玉后来的遭遇。

B. 宝玉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金玉良缘”的谶言,暗示两人终成眷属、长相厮守的美好结局。

C. 《边城》中的老船工质朴厚道,顺顺豪爽慷慨,天保豁达大度。沈从文通过描写边城人民正直、淳朴、善良的品格,启发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善美的人性。

D. 《狂人日记》采用的是日记体的行文格式,《药》是从事件的中途来起笔叙事,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依次展开情节的常用格式。

E. 孔乙己深受科举考试制度毒害,满脑子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念头,以一生未捞到“半个秀才”为耻,掘藏寻宝,利欲熏心,满怀获得功名富贵的狂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