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高中名校临近交通要道,上学和放学...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高中名校临近交通要道,上学和放学高峰时期,许多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在同一时间停放在道路上,有不少车辆胡乱停放在行车道上;有些车辆不顾路面标志,原地调头,与路过学校正常行驶的车辆挤做一团,造成的秩序更加混乱。虽然学校发出多项倡议,请家长文明行车,但收效甚微。

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夜间开车时,将刺眼的远光灯换成柔和的近光灯,既是为对方着想,也是为自己消除安全隐患。 有这样一个故事:双目失明的盲人在晚上打着灯笼赶路。路人很奇怪,问他:“灯笼对于你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盲人认真地答道:“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很容易被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这位盲人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一个乡下人进城经商,开了家店铺。刚来不久,他就发现这条街不仅生意不好,而且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残砖乱石。乡下人觉得奇怪,就向相邻的商家请教。相邻的商家告诉他,路不好走,经过的人或车辆就会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增加商机。乡下人对这种逻辑很不理解,就不听周围人的劝阻,坚决搬走路上的砖石,并找人将路面修平。从此,这条街人车畅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众人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通畅了,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了,何以商机反倒增多了呢?乡下人答道:路不好,人们多绕道而行。经过的人少了,商机又怎能多? 这两个故事至少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才能利己。人人为我,我也为人人,只有大家真诚相待,互相服务对方,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反,如果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互不相让,就如同两个相向而行在独木桥上的人,结果要么对峙,要么都落入桥下,两败俱伤。 如果事事都依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则行事,“宁愿自己揽下麻烦,不给别人增添困难”,古道热肠,办事定会左右逢源,不仅能赢得四海朋友,还会招来八方财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无忧考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结合现实的材料作文,家长接孩子是人之常情,可是不遵守最基本的交通法规却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怪现象,考生可以从家长的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角度立意,深刻剖析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没规矩的现象。本题审题贵在精准,但是不要脱离材料中的交通乱象作文。也可以从道德层面深刻剖析家长的心态是一种错误的自私行为。考生要注意作文要求中的选好角度,所以一旦选好了角度就要围绕着自己的观点深入的分析,分析家长们乱停乱放的原因,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乱停乱发现象的分析,可以从国民对交通法规认识的缺乏来写作,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写作的任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慢慢来”的教育应成社会共识

闫  涛

①有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15.5万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家长开展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

②客观而言,上海市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是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也是对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抢跑”这一教育乱象的一种有力回应,具有很强的纠偏意味和警示意义。其实,舆论引导上无论多么卖力地呼吁少给孩子补课,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都不如白纸黑字的数字调查更有说服力。

③放眼现实,频频“抢跑”或者视孩子“抢跑”为教育常态的家长比比皆是,长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功利心态、短视思维之下,孩子虽然利用各种证书和特长敲开了名校的大门,但之后便将之废弃一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对生活的热爱等可能也随之一起抛掉了。

④人生是长跑,比拥有多少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是否对自然和生活有一颗好奇心。而且,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也越来越倾向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从补习班、填鸭式教学中是学不来的,更多地要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探究和思考。对此,家长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为孩子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等,这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真正的后劲所在。

⑤其实,从不久前颇受关注的阿尔法围棋之父哈萨比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能看到有一个鲜明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宽松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带他们上各种辅导班,也没有将自己沉甸甸的期望寄予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而快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⑥很多时候,拼娃也好,拼教育也好,不只是拼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是拼家长的教育理念。就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上辅导班的孩子或许短期内落于人后,但长远来看,只要教育的理念和大方向对了,孩子就会在日常探索中具备各种能力,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与其在起跑线上大做文章,不如从一开始就给幼小的心灵松绑,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体验中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认知这个世界。

⑦报道中还指出,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将继续向今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赠送《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宣传手册。笔者认为,这份手册应分发到全国每位新生家长手中。如果每位家长都有了这种慢慢来的心态,让自主探索成为孩子童年的主题,教育就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未来的大师也一定可以从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原载于2016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文中列举哈萨比斯、扎克伯格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

3.请结合文章,阐释“‘慢慢来’的教育”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听说书

孙 犁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民。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常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他们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儿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40岁上下。

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就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卖烧饼馃子。德胜大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儿,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炕头的墙壁上,这就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⑴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都有,夜晚没事,也许就请会说评书的人免费说两段,为常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日子长了,他就记住了全部。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卖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也是最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和山水,大受远近要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会计,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平话,就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这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卖完针,就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⑵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1.文中叙写了三种说书人,请简要概括各自的说书特点。

2.文中记述德胜大伯的儿子铁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⑴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⑵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

4.请结合全文,探究“听说书”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默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处。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峰回路转,______,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6)中通外直,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释】①鱼丽:古代战阵名。

1.根据诗歌内容,概括睢阳“日渐危”的原因。

2.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皇后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年高目冥    冥:眼睛昏花

B. 母常之        非:批评

C. 违母言      重:再次

D. 自减彻      躬:亲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文中用在邓皇后的名前,以示尊敬。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常用。

B. 从弟:文中指堂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C. 博士:文中指学官名。此称呼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等,后世沿置。

D. 崩:文中指死,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此处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⑵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4.根据第三段,概括邓皇后在临朝主政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