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联通和移动也先 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务院制定的“提速降费”的目标之一。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手机使用。你去外地还想用当地手机卡,首先要打电话到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当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提供服务, 这需要非常麻煩的沟通、调试环节。你在外地打电话,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却按照当地标准收费,所以当地的运营商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頻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当地的运营成本都会有高低差异,还有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的存在,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漫游费继续收。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8-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3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引发了我国“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许多城市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 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云南2015年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去年8月京津冀首次实现了跨省取消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摘编自《中国靑年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 2亿,手机费占居民收入的5.43%,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 为71.72元,全球鲜见 。2G、3G、4G网络手机资费支出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

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G、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何时能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边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也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

(摘编自《经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网络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只能在当地网络范围内使用。

B. 出差到外地,你需要先向当地运营商申淸漫游,通过当地、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 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 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影响甚微,受益者主要是超过4亿的2G、3G用户,但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运营商也有好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髙端的商旅服务,由于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求高回报多收费,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B. 图表显示,从2015年开始,以2G用户为主的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而3    G、4G用户的流世使用剧增,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

C.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运营商们长时间内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是其“躺者赚钱”的思维模式作怪。

D. 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目标早日实现,这是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E. 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每月平均71. 72元的资费中,流量费用占了 36.4%,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

 

1.A 2.AD 3.环境推动:欧盟及国内部分地区取消漫游费带来的影响。政策支持: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目标。技术发展: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成本下降: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利润降低:从2015年开始语音通信、短信业务缩减,流量业务增加。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错误,当地手机通过申请漫游也能使用外地网络。 2.试题分析:B项,只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 C项,“躺着赚钱”是经营模式而非思维模式;E项,流量占了36.4%是运营商的收入而非居民的支出。 3.试题分析:注意根据各则材料概括“环境推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成本下降”“利润降低”等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嘻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 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3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动向。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康/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 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睡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凛然着一张脸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绝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緩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膀。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靜。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匐伏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作了铺垫。

B. 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 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靑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2.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

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

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大明会典》中记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圓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往来信件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

B. “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淸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C. 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

D. 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

B. 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C. 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就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D. 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

B. 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

C. 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将图徽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罝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D. 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即使你没有脚,你同样在路上,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路边有这样的风景,在十字路口,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生。作为学生,一次次考试,就是路上的一处卡,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过不去,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有上路的思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的人爱走直路,认为那是捷径;而有偏爱走弯路,认为那是延续。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走路,留恋路上的风景也好,犹豫在十字路口也好,一往无前也好,被阻挡前行的脚步也好,这都是路,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面一副对联只有上联,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请补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曹雪芹做红楼梦

下联: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营造读书范围,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可以先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①___________。师生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要读教科书,②___________。一本一本地读,这样逐渐积累,③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