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即使你没有脚,你同样在路上,人生不就是一条路吗,路边有这样的风景,在十字路口,就是我们的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人生。作为学生,一次次考试,就是路上的一处卡,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过不去,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有上路的思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的人爱走直路,认为那是捷径;而有偏爱走弯路,认为那是延续。不管我们用何种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走路,留恋路上的风景也好,犹豫在十字路口也好,一往无前也好,被阻挡前行的脚步也好,这都是路,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出真情实感。

 

路 “世上本没有路,走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我在成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这条路让我懂得了勇敢,懂得了坚持。 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路边玩耍,玩累了,她就抱着我坐在屋檐下,看着眼前来往的行人,便给我讲起了路的故事。 “孩子呀!你们现在好了,路也平坦宽阔了,哪像奶奶小时候呀!我们那时是又窄又凹凸不平的土路。晴天时,从外面跑一圈回来就是灰头土脸,满身是土;雨天时,到处是泥,有时,根本没办法往前走呀!一不小心摔倒了,就是一身泥呀!看你们现在,多好的路!”“那你们为什么不走大路呢?”奶奶刚说完,年幼的我便天真的问起来了。“傻孩子,我们那时哪有这样的路啊?”说完她只是微微一笑。奶奶那张饱经沧桑的面孔,此时正因为眼前的路而幸福地笑着,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是巨大的震撼。 从那时起,奶奶幼时的泥泞小路便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它记载着奶奶幼时的记忆,记载着奶奶和她的小伙伴们的酸甜苦辣。 后来呀,我要上初中了,小学升初中时,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我很想放弃自己,妈妈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路的故事…… “女儿,在你走向成功的路上,不会像柏油路一样平坦,你难免会失败,也许你会被路面上突然凸起的一块石头绊倒,也可能会因为地上的坑而踩空,甚至摔倒。但你摔倒了能趴着不起来吗?当然不能,你要在哪摔倒就从哪爬起来,接受人生的挑战把路走下去。当你坚持走完你的路的时候,就是你成功的时候。”听完妈妈的话,我擦干眼泪,站了起来,咬紧牙,继续向我的理想走去。 我明白了,原来除了每天要走的路,还有一条精神上的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走它。 长大了,我独自走在上大学的路上,阳光洒满了前方的路,想起曾经的泥泞小道,看看我脚下踩着的柏油公路,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涌上心头,心中那条路不禁又宽阔平坦了许多。我在路上奔跑着。 此时,我心里非常清楚:此刻的路,需要我自己走,我要经历自己的故事,我要在这条路上留下我自己的记忆,演绎自己的传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话题作文,话题就是“路”,“路”是来往的通道,可以是具体的路,如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岖山路、铁路、公路、高速路……也可以是抽象的路,如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希望之路、奔向理想的路……考生可以写自己在路上行走的经历,也写自己与“路”的故事,可以写路上的风景,也可以写十字路口的犹豫,还可以表达自己对“路”的认识……可以写直路,也可以写弯路……在各种各样的“路”中,建议考生要选定一条自己最熟悉的“路”,并选出这条“路”中自己最有话说的角度,然后再考虑立意。另外,作为考场作文,还应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注意主题积极向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一副对联只有上联,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请补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曹雪芹做红楼梦

下联: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营造读书范围,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可以先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①___________。师生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要读教科书,②___________。一本一本地读,这样逐渐积累,③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再忆萧珊① 

巴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      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 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 第(4)(8)两段每句话都出现,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 第(11)段说“……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      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

E. 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      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2.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结合全文,试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⑶在《三峡》中,郦道元从色彩、情态的角度描写春冬时分三峡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⑷撑一支长篙,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⑸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这正是他在《出师表》中所写到的:“___________ ”。

⑹饭疏食,饮水,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⑻秋风萧瑟天气凉,___________(曹丕《燕歌行》)

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诗经 子衿》)

⑽《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____________ 。”

_________,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婉约”之风。

B. 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 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E. 最后两句说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