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叶伟信执导的警匪动作片《杀破狼》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叶伟信执导的警匪动作片《杀破狼》中,来自于警方的马军(甄子丹饰)和来自于黑帮的阿积(吴京饰)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以后,阿积全身遍体鳞伤,最后气绝而亡。

B. 读书可以陶冶的性情,读书可以提升写作能力,读书可以提升理解能力,读书可以认识世界……总而言之,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和内涵,多读书总还是好的。

C. 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1.90%。

D.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相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能力。A.重复赘余,“来自”和“于”重复;“全身”和“遍体鳞伤”重复。B.搭配不当,“拓宽”和“内涵”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根据……显示”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从用词的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有缘的意境。

②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相聚时能举案齐眉,分别后彼此牵挂,以致苏轼望月思弟,不能自已。

③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④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⑤消息公开后,媒体每天繁文缛节地刊发了大量指责的文章,但是只有一位记者联系过我们求证事实。

⑥有些人明哲保身,不敢坚持原则,遇到难为之事总是见风使舵,喜欢顺水推船。其实,做人不能太“精明”,还是有些刚性更好。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坎坷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挥军北伐时气势勇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作者寻觅无着,酒难消愁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霜天晓角·梅

【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大大折减了。

B. 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 “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阕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阕的抒情。

D. 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 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2.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

欲弗纳,谔请纳之。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首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徙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节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 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 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目前,今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目前,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量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以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材料三: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此次我国的雾霾天气,波及省市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有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教育受阻,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危及到了公民的人身健康,雾霾像一个恶魔一样在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也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应带着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2015年12月5日《长江时评》有删节)

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抓出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要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GDP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相结合。

B. 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其对人的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

C. 雾霾天气的形成与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 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形成使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极为强烈,这能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从材料二可知,煤炭燃烧是PM2.5值的升高主要因素,要治理雾霾,就必须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局面。

B. 雾霾是一种极端天气,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对城市管理者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C. 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都有联系,治理雾霾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D. 由煤炭消费和雾霾天数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呈不断上升的状态。

E. 治理雾霾应该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共同的事业,只要行业、城市、民众积极配合,每年平均雾霾天数就一定能下降。

3.试从政府角度分析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雾霾天气的防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