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这年九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请以“这年九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这年九月 突如其来的九月,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往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大包小包的坐着火车,沿着黄河,向着长江挺进,因为开学了,我们要回去学校了。 而此刻,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父母的陪同下,购置生活用品,而我却在给零售户补发标价签。突然意识到,过去的一个月,不再是我的暑假,而是我工作的开端。我,再也不用开学了。这个九月给我带来的,再也不是武汉的秋老虎,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工作压力。 想想过得真快,记得当年,只身一人去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四年后的今天,同样是站在一个大学的门口,我却已不是一个新生。曾经厌恶的上学日子,此时却是最想回到的过去。 记忆中的九月,总是令人既兴奋有恐惧、躁动不安却心驰神往,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这种感觉一直陪伴着我,唯独这一年,当我真正明白自己不再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才发现那种感觉竟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自从那天,我们提着行李,彼此道别离开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了开学。是的,我们再也没有开学了。再也不用大包小包的横跨半个地图,不用定着闹钟去拼12306,不用去图书馆抢座位,不用去食堂抢饭,不用再过宿舍断电断水的日子,不用担心翘课会不会被点到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事情,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几年的时间就那么笑着闹着呼啸着过去了,以至于此刻的我恍惚到,那段时间是不是真的存在过。看着QQ校友栏里的那些头像不再时常亮起,班级群里变得越来越安静,人人网的图标就摆在那里,还在思考要不要把它删掉,你每天念的想的曾经日夜相对的那些人,由最初的互诉思念慢慢变为默默关注,直到发现不会再有交集。也并不是陌生了,只是大家都不知道彼此的生活都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只能看着彼此的朋友圈,默默的点个赞。 一时之间,有些些不想接受,携手几年喜怒哀乐的朋友,突然无法再去参与他们的生活,无法关注他们的改变,心里剩下的也就只有一些些失落了。 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朋友,而那所有的改变,只能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只言片语,去猜测一二,却无法感受他们此刻的快乐与伤悲。你突然就发现了,那一纸毕业书,让我们与过去的那么多,分道扬镳。 渐渐地,熟悉了新的环境,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学会了自己定闹钟叫自己起床,因为不会再有人叫你起床。学会了做好每一次的笔记,因为再也没有别人的笔记可以去抄。学会了一个去吃饭,因为再也没有人打好饭等你一起吃。 新生活也不错,每天为工作忙忙碌碌,当你晃过神,已是华灯初上,新朋友不多,却也有贴心的。偶尔还是会在半夜梦醒,并不是梦的可怕,而是曾经过于的美好和显示的反差剧烈的撕扯,让我辗转反侧。 就这样,伴随着九月的到来,我们已变成了往届生,大家的工作也逐步的稳定了下来,甚至有的时候,也会收到一张红色账单,想想当年那些稚气未脱的脸庞,如今却要穿着美好的礼服,成为她人夫,成为他人妻。只是突然站在这开学季的时间点上,遥望那通往曾经的方向,恍惚间,内心似乎有东西碎裂一地。纠结着心疼,但愿岁月一切静好。 长大了,再也不会有开学了,突然很想回去,再一起走走那些走过的路。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再见了,旧时光,再见了,曾经的年少轻狂,再见了,九月的开学季。 而这一年九月,我们再也不用开学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注意题目中的“九月”,要写出“秋天”的特征,然后交代清楚事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问:“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 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 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 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 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 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 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劝学》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过去已无法补救,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将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

将下面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苦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州突围》写到苏轼的成熟是在一场灾难之后,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而他成熟的标志就是代表作《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产生。

B. 我国著名的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被余秋雨在《沙原隐泉》一文中引用。

C. “文化苦旅”之“苦”表现为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之苦和中国文人进行文化探索的历程之苦。如《风雨天一阁》一文,写出了范钦家族守护藏书的艰辛。

D. 《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这一工程,也是在写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主要赞扬了李冰保持高洁的情操、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精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