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常言道∶七月流火。今天成都市的气温上升...

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常言道∶七月流火。今天成都市的气温上升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点,窜到40.3度。

B.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 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C. 港独分子不断散布分裂祖国的言论,不断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 至上映以来,《战狼2》由于观影人气十分火爆,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截至10月5日达到55亿,其它同类型的国产电影只能望其项背了。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七月流火”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而句中却用“七月流火”表示炎热的意思,明显错误。C项,“危言危行”意为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此处望文生义,将“危”理解为“危险”了。D项,“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不合语境。)。B项,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 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 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 “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 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 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 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野草》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 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 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每小题的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

(1)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长怀幽怨,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出自《论语•学而》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

 

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起到了总领全诗的作用,后文的内容都围绕这句展开。

B. 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 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 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最恰当的是

A. 春天重到    B. 解冻    C. 迢遥的梦    D. 花儿重开

3.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时间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表感?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有诬人也       固:原来

B. 昔者帝舜于使民    巧:灵巧

C. 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 人穷则    作:造反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B.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C.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D.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 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 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 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2)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