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昨夜西风凋碧树 举匏尊以相属 江州司马青衫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学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凋”“匏尊”“州”理解字义去记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解释经典的方式来阐发理论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表达方式。明代时期,王阳明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融入儒家经典解释之中,以“心学”为主导的“六经注我”式的文本解释方法盛极一时。“六经注我”主张经典的解释者要将“文本的原初视野纳入自己的现今视野”,并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建构哲学体系,且由新的哲学体系重新解释经典。显然,它破除了传统“我注六经”式文本解释方法坚守注不驳经、疏不破注的解经原则弊端。

然而,当“六经注我”的解释方法过分强调“心学”倾向并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其对经典解释的危害性便暴露出来,文本与解释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完全颠倒,在空谈“心性”、为了阐明“义理”不惜对经典穿凿附会中,文本自身越来越不为人们重视,经典解释活动面临着事实上的消亡。明清之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过分以“心学”解释经典的空疏流弊。

重新探索经典的解释之路,成为儒家的共识。清代朴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倡导者。“朴学”又称“实学”,以“注重实证”、“朴实考据”为学术特征。由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清代朴学家们肩负了“为挽救社会危机而讲求儒家学说的使用价值,即‘经世致用’,及为达到理性自觉而考求儒家信仰的原始依据,即‘取证经书’”的双重使命。朴学要求摒弃前朝经典解释不立文字而妄自臆断的缺失,力图从研究经典中圣人微言大义的原始依据寻找济世良方。

清代朴学“考据”式的经典解释是对前代“诠释”方法的根本性颠覆。它以“返归本经”替代了阐发“道德性理”、“学者须疑”的文本解读思维方式。“考据”强调回到儒学原典中去,从语言解释做起。它重新赋予了“六经”在儒家经典的解释文本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确定了以“经言”代替论证,以训诂词义代替“发明义理”、义理“治经”。它要求先探明“圣言”之真义,而后再以之为判断是非之标准。无疑,这对于恢复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力戒单凭胸臆以为训释的“空谈”论证方式是极为必要的。客观上,它突出了儒学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自明末出现的“理学”向“经学”回归的思潮,无形中也造就了一种尊汉薄宋的学术倾向。

“考据”遵循“实事求是”的实证学风和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其与重抽象思辨、创新发挥的“诠释”有着明显不同。在朴学家的“考据”中,他们紧扣文本,或以今词释古词,或以本名释异名,或以详言释略言,总是试图通过诠释经典本文在文字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而恢复处于前文本状态的原始话语,秉承了历史主义的解释态度;而“诠释”则多在注释时加以论说,并以序、注文前的导语、文首宗旨的发挥、引文及对引文的“愚按”,多层次和多角度地发掘文本义理,探索圣人作经之寓意,且进行哲学理论的创造和发挥,坚持了人文精神的意蕴。

(节选于《论清代朴学对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重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清代朴学考据式经典解释新起”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以来,以“心学”为主导的“六经注我”式的文本解释方法暴露出其危害性。

B. 为挽救社会危机而讲求儒家学说的使用价值,即为了追求“经世致用”的现实需要。

C. 自先秦以来至明代,各种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解释方法使文本与解释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完全颠倒。

D. 为达到理性自觉而考求儒家信仰的原始依据,即要实现“取证经书”的使命使然。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各有利弊,只不过“我注六经”更突出“我”的个人解读色彩。

B. 清代朴学强调要回归儒家原典去探求圣人真正的意图,因此强调“注不驳经,疏不破注”的原则。

C. 清代朴学考据式解读的大致路径是由语言文字入手,恢复文本的真义,再形成价值标准。

D. 由于“考据”遵循“实事求是”的实证学风和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它比“诠释”更具优越性。

 

查看答案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词中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独立”二字塑造了顶天立地、登高望远的抒情主体的姿态。

B. “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广阔高远、生机勃发的秋景图。

C. “万类霜天竞自由”,化实为虚,是对万物在秋天里自强不息、竞自由求生存精神的讴歌。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发问,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前途的迷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分辨

B. 生物之以相吹也                    息:气息

C. 《齐谐》者,怪者也             志:志向

D. 置杯焉则,水浅而舟大也           胶:粘住不动

2.下列句子中,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A. 为鸟,其名为鹏

B. 水浅舟大也

C. 我決起

D. 控于地而已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部分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B. 作者用浅水不能漂浮大舟、杯水不能承载水杯等类比,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须凭借大风方能南行。

C. 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不仅说明了两种动物与鹏鸟皆“有所待”,还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D. 引“汤之问棘”印证前文,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描写小鸟讥笑大鹏,内容上有重复之嫌。

 

查看答案

下列对柳永《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B. “都门”三句,离别时的场景描写,惜别之情真实可感。

C. “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D. “今宵”三句实写别后的凄清画面,以景写情。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一定是大王您。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来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越是清贫情操越加坚定,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