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著作等“心”比著作等“身”更为重要。著作等“身”,__,具有可统计性;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无法计算。“著作等身”一般是对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赞颂,确实有许多著名学者以著书立说的丰硕成果令人敬仰。但是,__,而学问是主宰著作的灵魂,因此,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名声,__

 

①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度量; ②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 ③绝不能以著作等不等身为标准 【解析】试题分析:由①后面内容“而著作等‘心’,则是研究成果精神层面的驻扎”,可推断出著作等“身”后的内容是“研究成果物质层面的”;②后的内容可由“但是”推断出“著作只是承载学问的外壳”; ③处内容是对前面的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晤,并欢迎各位朋友垂询。

B. 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汉语词典》,如有拾获,务请从速上交。”

C.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遂感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 他向老板请假时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赢得更多支持者,某些西方国家用自带优越感的“西方”视角来看待这一倡议,不仅狭隘,而且无知。

B. 医疗体制改革正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努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D. 这次调查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十分宝贵,我们将把此次调查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契机,一并纳入活动内容并重要整改,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达康书记能在《人民的名义》众多形象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这个时代人们心向往之而无比稀缺的品质——敢作为,敢担当。

②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唾手可得的活的史书。

③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④我上高中后家里负担日益加重,父母亲外出打工长年难归。我要率先垂范,给弟弟做个榜样,不让父母的辛苦白费。

⑤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还可附庸风雅。”

⑥要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各方只能通过谈判和各自让步来解决问题,试图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无异于玩火自焚,绝不会达到预期目的。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于用心专一;而螃蟹却只能寄身蛇鳝之穴,在于“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结果却“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注】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土族门阀制度。

1.下面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 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 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 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 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