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穆:称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钱穆:称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备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发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 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決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 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繳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替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枝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當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當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羑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 M楼改为穆搂,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 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虚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 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囷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髄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貭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已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移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知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进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来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騎鲸波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 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口头宣布自已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C. 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D.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重拾教书旧业,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1.C 2.(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4)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5)钱穆先生在台湾寓所讲完最后一课给学生留下“你是中国人”的赠言。 3.(1)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现的是经世救国的责任心。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一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2)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B项,原文是“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D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2.试题分析:注意从穿着、行为等概括“民族文化意识”“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语言意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有着制约作用。但要做到“民心相通"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美国学者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理论,在西方世界影响巨大。按这个理论来看,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要获得国家间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凡乎不可能。不过,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丝路文明重要遗存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东西方文明进行了长期的对接与交流,敦煌、吐鲁番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敦煌文献总数近7万号,吐鲁番文献 总数约3万号。其中,汉文写卷占绝大多数,还有不少怯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 等文字的文献,涉及多个国家多种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当时丝路沿线流行的种种宗教信仰,几乎都在敦炫吐鲁番文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这些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也不乏祆教、摩尼教等源自西龙的丝路沿线地区流行的宗教文献。特别是一些双语并存的宗教 文献,往往蘊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元朝时新疆地区虽然渐趋伊斯兰化,但仍有许多回鹘人保持着传统的佛教信仰,像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不少残叶的天头、行间都带有回鹘文批注。

敦炫地处西北边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敦煌文献中 保存有翻译成吐蕃文的《尚书》写卷和《春秋事语》写卷,以及出自唐代翻译大师吐蕃僧人法成的汉、藏文经卷,堪称汉、藏文化交汇融合的难得佳证。大唐君王倡导宗教和谐共生,儒、释、道逐渐从三教争衡趋向三家融合,如唐玄宗“御注”的《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炫文献中都有发现。敦煌本是佛教俜播的重镇,佛教文献固然是敦煌文 献的主体,但也保存着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像藏经润出土的一些《道德经》唐写本甚至 出自僧人之手。

敦煌藏经洞除了有大量雅文化书藉外,还有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下来数量至夥的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古代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雅俗文化在敦煌文献 中有着密切参透与融合。如久已失传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虽出自文人之手,但由于其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在当时脍炙人口,还被当作敦煌寺学学生的教本。雅俗文化的融合,使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可从中获得启迪。

总之,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各异,但文化的交汇、文明的融合绵延千载,一以赏之,推动着丝路沿线地区的多样化发展,呈现出不同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的丝路精神,这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好“民心相通”工程,能更好地解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等问题,促使沿线国家团结起来。

B. 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涉及多种文字,包栝多个国家多种巳失传的民族古文字,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接与交流,交汇共存。

C. 敦煌吐鲁番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外,也有祆教、摩尼教等世界各种宗教文献,反映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D. 敦煌吐鲁番文献所反映的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状况,所表现的丝路精神,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借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中外商人在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奔走,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碰撞融合,敦煌吐鲁番文献正是这些文明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

B. 《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的天头、行间带有回鹘文批注,可看到元时吐鲁番地区佛教气氛之浓,和新疆其他地区趋伊斯兰化不同。

C. 敦煌文献的主体是佛教文献,也有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其中一些《道德经》还出 自僧人之手,可见懦、释、道三教融合的情况。

D. 敦煌吐鲁番文献保存了古文化面貌,它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了大量俗文化写本,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路文明遗存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说明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念的偏颇, 揭示了丝路沿线国家间获得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的可能性。

B. 据唐玄宗“御注”《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的发现,可窥见唐统治者的宗教态度,宗教在国家治理中开始产生影响。

C. 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以及汉文化自身的一呰思潮的调适整合。

D. 对敦煌文献中雅俗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研究,可为我们解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 的转化问题提供借鉴,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6月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3)吾闻之,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楚辞·渔父》)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诉衷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词的前两句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海棠花之美?

2.词的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请分析这首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