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

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⑦⑧    C. ③⑤⑥⑧    D. ①②④⑥

 

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文言通假现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斑白;“祝曰:‘必勿使反’”,“反”同“返”,回来;“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提供,供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雁荡具体而微者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一头去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感到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的确,我们常常不堪人生之重,但若没有这人生之重,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请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以议论为主,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六中,“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2.文段七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3.文段七中的“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这幅对联写的是明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臣_____________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 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 ,淡烟暮霭相遮蔽 。《长亭送别》)

(3)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 ,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4)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6)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