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并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人们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最初词的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所以,曲子都是它的简称。后来终于占据了优势,成为通用名称,与诗并列为韵文中的一体。

曲子词包括民间曲子词和欧阳炯所称的诗客曲子词。前者可以晚清在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及其他曲子的残卷为代表,后者可以《花间集》为代表。试将二者加以比较,便可明了词的产生及其初期发展情况。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无主的作品;而《花间集》里的作者除少数外,皆有行实可考。就语言方面比较,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重词藻典雅,而敦煌曲子词则用朴素语言。词的内容原很丰富,敦煌曲子词保存了原始词的风貌,而《花间集》存词则显示出所谓诗客们接受民间曲子词的形式而加以发展的情状。词在民间初创阶段,体式尚不怎样严格。到了诗人手里,便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渐渐固定下来。经过这样一个阶段,词固然渐失其民间文学本色,但由于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了后来其在两宋大发展的基础。

词是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了不同的两条道路: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的内容。北宋柳永、周邦彦等通晓音律,既本古乐以翻新调,又善于创作谐合音谱的歌辞。但张炎评论周邦彦时,还嫌他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可见婉约派对于合乐要求之高。与此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黄庭坚所谓寓以诗人之句法,要求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样的豪放派把协律放在第二位。苏轼以诗为词更为明显,他简直在词的发展中划下了一条分界线,给词另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前人对苏词的评价大都很高,看法也大体相近。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苏轼词的特点是音律渐疏,而内容更为丰富。作者的性情抱负更能表现于字里行间,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因此,苏轼及其同派词人的贡献是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延长了词的生命,使其获得新的发展。他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爱国词人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上述两条道路虽各有所偏,但在创作实践中名家仍力求兼顾。如苏轼的词并非不能歌唱,不过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晁以道尝见其酒酣自歌《阳关曲》,便说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至精于音律的词家如周邦彦、姜夔、张炎等,也是词章能手,写了很多传诵至今的词作。

这两条道路一直贯串在词的发展史中并明显影响了词的风格。大体说来,重视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                              (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词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词,作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讲究格律,流传至今,人们向来把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唐宋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

B.词大致沿着两条道路发展,风格迥异,重视与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二者各有千秋,比较而言,后者以南宋爱国词人为代表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篇章。

C.词是乐章,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创制新调,还是恢张词体,均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

D.词在民间初创时,体式尚不怎样严格,但具有民间文学本色,后来诗人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才使得词的形式渐渐固定下来,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词之所以与诗并列为韵文中的一体,是因为词是曲子的统一体,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B.词在初创阶段语言朴素,作者大多不可考,后经文人考究,其形式固定下来,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了后来其在两宋大发展的基础。

C.柳永、周邦彦属于主张并实践创制新调、追求合乐,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的婉约派词作者,而苏轼则不属于这一流派。

D.周邦彦的词能歌唱,苏轼的词也能歌唱,不同的是苏词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歌唱。精于音律的词家如周邦彦、姜夔、张炎等,也是词章能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其词内容丰富,词境扩大,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影响深远,尽管其词多不谐音律,但自有特色。

B.南宋爱国词人深受苏轼影响,继承并光大了豪放词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词篇,只是其词的艺术价值稍逊于苏轼词。

C.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这些话可印证苏词以诗为词、风格豪放的特点。

D.词在发展过程中,先是因诗客们接受民间曲子词的形式从事创作而得以发展,后来又沿着两条道路革新发展,最后到宋代繁盛一时。

 

1.D 2.A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不合文意。原文中“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中的“这个历史时期”当指宋朝时期。B“后者以南宋爱国词人为代表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篇章”处错,原文是说南宋词人与苏轼比,篇章更为丰富多彩。C原文是说“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而不是“均要求”密切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B.据法新社布里斯班1116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始终不认可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C.在刚刚公布的金球奖三人候选名单中,C罗、梅西与诺伊尔最终入围,2014年的金球将刻上谁的名字,注定会成为人们热议的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话题。

D.在说书这一行,单田芳可谓世家出身,父亲母亲都是书曲艺人。他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不仅成为当代评书四大家之一,更创下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声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迷信的土壤并没铲除殆尽,像王林一样一些所谓的大师凭着传统戏法的伎俩,蒙蔽百姓、忽悠官员,看似玄奥其实果不其然,但个别党员干部、明星对大师的所谓指点深信不疑。

B2014227,依斯坎达尔·艾海提等三人因涉嫌偷越国境在云南省红河州沙甸被捕,但他们拒不供述在昆明砍杀无辜群众的暴恐犯罪行为。国外有人士认为没有供词罪不容诛,但他们必将受到人民正义的严惩。

C.洛杉矶这座美国的烟雾城治霾花费了将近7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共有全市的十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我国的一些地方要三五年治霾取得实质性成果,这种目不见睫的政府计划表现出对职能部门的盲目信任。

D.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可能是自有记载以来最强的,预计将在圣诞节前后达到顶峰,并延续到2016年的一至二季度。澳洲气象官员上午1000举行发布会,各路媒体记者在大厅里严阵以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历史题文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    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     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

1.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功利异端斜说zhǎn)之在前

B. 残痛甘之如怡)者盖寡

C. 竖子昌明民主lūn)起大棒

D. 申斥愤世疾俗)守真理

2.3.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     )

A. 明日黄花法治我行我素    B. 过眼云烟法治特立独行

C. 过眼云烟法制我行我素    D. 明日黄花法制特立独行

4.5.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

B.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C. 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

D. 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A    。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B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B
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都将母亲比作了艺术家,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吗?请对此加以分析。
5.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