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相关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1)选D得3分,选 C得2分,选E得1分,选AB不得分。 (2)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2分)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2分)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 (3)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2分)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2分)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2分) (4)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2分)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2分)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2分)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错在: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B项错在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详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详实”也欠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3)作者是怎样叙述老太太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宋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述说了自己早年穿着旧衣服处于那些衣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的状态。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 ”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在哪里?请赏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B.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C.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D.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史称帝姑。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允许他推举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因此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B在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由于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断,他终于通过太后,化解了景王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D.韩安国有大韬略,有才智,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士人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5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葛剑雄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1.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如果城市的功能改变了那么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应随之改变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B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就会被强制改变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

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D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