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先哲孔子,当代中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和乡村女教师李灵、热爱航海的翟墨、鞍钢工人郭明义等平凡的普通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与熙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可提振世界对华信心 近日,以“人物篇”命名的新一期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开始在CNN等频道播出,同时还在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高频次播出。我认为,不论外国还是中国国内,不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有必要首先从中国选用国家形象广告与世界进行沟通这一行为来理解中国。应该说,通过广告这一现代传播方式与世界沟通,反映了中国自信与开放的沟通姿态。 长期以来,有些国家对中国抱有深深的疑虑。他们以保守的思路揣度中国,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神秘国家。如今,中国正使用广告这一现代社会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与世界沟通,这不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自身,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说明,尽管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遇到诸多障碍,但是,中国并没有僵化,并没有自我封闭,而是在开放、宽容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的关心已经渐渐超越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宏观范畴,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的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甚至华裔的活动也常常与中国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期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在内容表现方面回应了现实情况的变化,可以说是有巨大突破的。尽管它冒了一定的创新性风险,但是无疑可使世界看到中国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一面,也可促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不论知名人士还是普通人在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的亮相,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看作是中国正在向世界做出“以人为本”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承诺。这一承诺朴素且充满了勇气。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屡屡以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尽管中国确实还存在贫富差距,尽管中国还有许多社会问题存在,但是这期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出现,毫无疑问可以有力提振世界对中国的信心。有人看了广告,可能会提出"谁可以代表中国"这样的疑问,甚至可能质疑片中选择的某些人物是否合适,或者会问为什么“谁谁谁”没有入选。我认为这类问题的提出,本身即可以看作是这次广告活动的效果之一。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每个人去深入思考一个代表当今中国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若能广泛诱发对中国形象的深入思考,真可谓善莫大焉!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是一种长期投资。做广告的确需要花钱,但是,不该简单地将广告仅仅看成是一种花费与支出。企业做广告的目的除了短期促销之外,还可以不断积累品牌资产,从而保证企业长期获益。中国做国家形象广告,是希望不断为中国这一巨大“品牌”增加资产,不断保持它的"品牌"活力。通过这种战略性努力,我们可以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生存环境,可以为所有中国企业创造出产品生产国的良好声誉。这些都是中国国家形象广告这一战略投资行为所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巨大价值。世界也将在这期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感受到中国的包容、自信与良苦用心。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对材料概括后可以发现:袁隆平、杨利伟代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马云代表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朗朗、姚明、邰丽华代表了我国文体艺术的发展;孔子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以上内容来表现我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和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加,这和2011年课标卷的考查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这提示我们以前是文采好的作文得分高,现在我们是见解好的作文得分高;原来考查的是传统精神,现在着重考查如何在发展大背景下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完善;作文意在让我们越来越关注政治和社会而不是一味的关注自身学习;要求我们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讲古人的故事。所以高考作文的发展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写作的真谛--作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多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优势。此题可围绕“中国的影响力” 立意,可以列事实,析原因,也可以谈做法、说前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片段。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做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待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20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至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文章第段开头说“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3.第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4.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昨天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黏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嗅觉器官中却有大约1000个气味受体。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两位科学家所做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1.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分布在鼻腔黏膜上,受到大约1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

D其中的气味受体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成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2.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尽管人的气味受体数量与老鼠的一样多,但人的嗅觉功能很有可能比不上老鼠。

B人体中大约有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整个人体基因总数约有3万—3.5万个。

C因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一万种不同的气味,所以具有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气味选择。

D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具有更多气味受体的动物,并训练它们帮助人类做一些特殊工作。

3.能够形成“大量气味模式”的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50个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且闭关。

【注】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1.王维与             齐名,皆为盛唐             诗派的代表。(2分)

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3.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词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1.鼓瑟希,             ,舍瑟而作,对曰:“             。”

2.蟹六跪而二螯,                         

3.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有所希冀!

5.凌余阵兮躐余行,                          ,援玉枹兮击鸣鼓。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地也,             ;天也,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8.携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5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