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貤:通。转移转赠       蠲:减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处十年                    屏:隐居

B.乃罢其                    狱:案件

C.安得不为之计              豫:参与

D.犹不称                    虑:担忧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B.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C.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D.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1.C 2.C 3.C 4.(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将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累、被动句式、且、不肖、各一分,大意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谗言轮流进上,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权幸、侧目、所以、交、宾语前置”各一分,大意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豫:事先。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先生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先生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以此来陶冶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后世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毛泽东三大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习近平新年贺词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要求: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的一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5

(1)请简要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2

(2)请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3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卫生部和红十字会的组织下,我国即将建立器官移植应对系统,增加了器官移植的分配公信力和执法力度。

B.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强力刺激经济、维持高福利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其国家内部产生各种弊病,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C.面对美国大片、洋快餐、洋节、洋词和各种洋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流行的现状,社会各界应努力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D.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叙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 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3)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 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