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国凤,宣府人。崇祯中,以副总兵守松山。十二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国凤,宣府人。崇祯中,以副总兵守松山。十二年二月,虏贼以重兵来攻,环城发炮,台堞俱摧。城中人负扉以行。国凤间出兵突击,辄败还,乃以木石甃补城坏处。贼屡登屡却,遂分兵攻塔山、连山,令锐卒分道穴城。国凤多方拒守,终不下,阅四旬围解。

帝大喜,立署都督佥事,为宁远团练总兵官。再论功,署都督同知,荫锦衣卫千户。是年十月,贼匪复攻宁远。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鏖战。移时矢尽力竭,与二子俱死。

帝闻痛悼,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赐祭葬,有司建祠,增世职三级。总督洪承畴上言:“国凤素怀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满三千,乃能力抗强敌,卒保孤城。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迨擢任大将,兵近万人,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也,由营伍纷纭,号令难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设连营节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统兵出战,惟总兵官令是听。庶军心齐肃,战守有资,所系于封疆甚大。”帝即允行之。及国凤父子柩归,帝念其忠,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当松山被围,巡抚方一藻议遣兵救援,诸将莫敢应。独副将杨振请行,至吕洪山遇伏,一军尽覆。振被执,令往松山说降。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禄诣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振、禄皆被杀。事闻,命优恤。

(选自《明史》)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B. 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C. 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D. 命所过有司给以舟车/且加二祭/其妻张氏援刘綎例/乞加宫保/部议格/不行而请/于世职增级外/再荫本卫试百户世袭/以劝忠臣/帝可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

B. 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 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 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国凤奉命驻守松山。清军攻城,用火炮围城轰击,城墙都被炮火摧垮,城中人都只好背着门板行走。

B. 清兵几次搭云梯登上城墙,又均被打退,无奈之下,只好派出精锐部队改道攻打塔山、连山,目的就是为了两边夹击松山。

C. 松山守城之战的胜利恐怕是金国凤创造的明末战事中罕见的战斗奇迹!但同年十月,清兵再次攻打宁远,守城将士却表现得无比懦弱恐惧,令金国凤大为震怒。

D. 洪承畴客观分析了造成金国凤两次战斗结果完全不同的原因是现行的军营体制,于是提议设立连营节制体制,战备时仅以总兵的命令为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其才力优也,以事权专,号令一,而人心肃也。

②未至里许,踞地南向坐,语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

 

1.C 2.A 3.B 4.(1)并不是(金国凤)的才能勇力特别突出,而是因为他能凭借自己的职位独掌军权,号令统一,而军心整肃。(专权:独掌军权;一:统一;基本句意3分。) (2)没有走到一里多路,他就朝南坐在地上,对他的随从属官李禄说:“替我去向城里守城将士们说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会到。”(许:多;南向:朝南;基本句意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且”“乞”“部议”“而”“再”“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忠贤: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邱晨辉

在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之前,75岁的赵忠贤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头发花白,操着一口东北口音。他难得盛装一次,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当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和传遍大街小巷的报道里,围绕这个老头的却是诸多的光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等。

他却反复强调:“我是一个普通人,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

1959年,赵忠贤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学专业录取,1964年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这里,赵忠贤刚开始的确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研究的对象是超导。这时,我国的超导研究才刚起步,寻找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1973年,经周总理批示,一批年轻学生和学者被派往国外学习, 赵忠贤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提出要“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就在这一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柏德诺兹指出:“赵教授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成果是举世瞩目的,感谢他们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和超导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贤等人的工作大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国际地位。1987年,赵忠贤作为五位特邀报告人之一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有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这也标志着中国物理学家走上了世界高温超导研究的舞台。从那天开始,赵忠贤这3个字,不再普通。他被称作“北京的赵”,开始出现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刊物,乃至大众媒体上。

赵忠贤后来回忆,面对几千人参加的年会作演讲,他向世界展示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这让他感到光荣与骄傲。但回到家,赶上蜂窝煤没了,他便脱下西装,蹬上板车载着儿子去买煤。这样的形象反差,真实地发生在这位“北京的赵”身上。他说,“是有点反差,但生活里,我就是个普通的人。”

那一年的超导成果,获得了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但这位“普通人”并没有因此止步于此。他继续坐冷板凳,一坐,又是20多年。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2008年,赵忠贤带领团队创造了铁基超导体临界转变温度的世界纪录。

2014年年初,赵忠贤凭借这一成果,带领团队再次问鼎象征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已经连续空缺3年。

有人对赵忠贤说,一生能有一次机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是终身荣幸,你居然拿了两次。

赵忠贤说:做研究时,从来没想到过会拿奖。之所以去做,只是喜欢。

面对媒体的聚焦,这位普通的老头坦率而诚挚:“人活着要吃饭,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是最理想的选择,而我恰巧很幸运。”

50多年前,当那个年轻的赵忠贤孤身一人背起行囊来到北京的时候,中国的超导研究还刚刚起步,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

今天,这位带领着团队突破超导研究禁区的东北汉子,已过古稀之年。身边已经凝聚了一支世界领先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队伍,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赵忠贤的书架上,摆着一张十分显眼的照片。照片上,他身着红白色滑雪服,双臂夹紧滑雪杆,身体微屈向前。

这位“北京的赵”喜欢挑战:不光去滑雪,他还玩过漂流。

就像做科学研究。他说,其快乐恰恰在于,那些新问题带来的挑战。他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还在不断制造新的钥匙,而其中只有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他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文章开头,作者着重描写了2016年赵忠贤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场景,运用了肖像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

B. 20世纪70年代,赵忠贤在周总理的大力推荐下,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最前沿。

C. 1987年,赵忠贤参加了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举世瞩目,回家后他却脱下西装,蹬上板车去买煤,这说明了中国科学家贫困艰难的生活处境。

D. 最后一段赵忠贤通过一个比喻,表现了科研工作者的自信,同时也告诉我们努力探索的重要性。

2.你认为赵忠贤的成功有哪些要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反复强调赵忠贤是一个“普通人”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    物

李聿钟

勤俭知道,那件被爷爷视作宝物的东西,如果向爷爷讨,爷爷是断然不会给他的。

勤俭只有自己找,趁爷爷不在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找。每一个可以藏物的地方他都找遍了。

勤俭终于找着了:一个用红绸布包裹着的小木匣子里,它静静地躺着,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塑料纸。勤俭小心翼翼地将它揣进口袋,木匣子仍用红绸布包裹起来放回原处,然后松了口气。有了这“宝物”,勤俭要去县里办一件大事。

第二天一清早,勤俭就揣着“宝物”上路了。 到了县城,勤俭直奔县政府,他要找县长。

警卫拦住了他,问他:你是什么人?认识县长?

勤俭说:不认识。

不认识找什么县长?县长忙着呢,不是随便可以找的。

勤俭说:我有要紧事,再忙也得找。

警卫瞪起了眼睛:走开,别在这儿瞎胡闹。

正嚷嚷间,门口走过一个穿白衬衣的人,见状,把勤俭叫进县政府大楼底层的一间小屋子里,问他:找县长什么事,告诉我就可以了。

勤俭见此人和颜悦色,挺有涵养的样子,估摸是个不小的官,就放胆说:县长欠帐。

白衬衣笑着问:他什么时候欠下了你什么?

勤俭说:我有县长亲手写的欠条。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只大纸袋来。

纸袋里有一沓欠条,估计有八九张,写欠条的叫秦福,是本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

原来,秦福解放前夕在这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常在一个叫石明山的人家吃、住,还跟石明山借了几十斗粮食。解放后,秦福当了县长,后来调走了。而石明山从未拿这些欠条找人民政府兑现,却把它们当作宝物珍藏了起来,从不示人。这石明山,就是勤俭的爷爷。

白衬衣看了看后说:你今天就为了这些欠条而来?

勤俭说:不知人民政府认不认帐。

白衬衣说:废话,当然认帐。

勤俭说:我爷爷借给秦福的粮食,即使利滚利,也值不了多少。但那时借粮食给共产党是要杀头的,这样的情义怎么计算呢?

白衬衣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成功。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如此。我们的党和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勤俭说:就是有人忘记了。

勤俭见白衬衣专注着听他说,便谈起了乡里村里的一些情况。说有些干部乱集资、乱摊派,事事向农民伸手,农民负担太重等等。

白衬衣的表情严峻起来。

这天下午,勤俭是被一辆小车送回村的。

坐在车上,勤俭兴奋异常。回到村里,他有那么多的话要告诉大家:他今天不仅见着了县长(他的眼光不错,那个穿白衬衣的就是县长),跟县长谈了话,而且县长还请他吃了饭,还派小车送他…… 

勤俭还要告诉大家,他向县长反映的那些情况,县长很重视,都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了下来,并且决定立即召开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的方法。

小车驶到村口,勤俭下了车,立即被村里人围了起来。有人还上前摸摸捏捏,仿佛不信眼前站着的真是勤俭…… 

勤俭向大家讲述着自己去见县长的经历,回答着大家的询问。正说得兴起,勤俭的爷爷来到了跟前,一声喝:小子,我那匣子里的东西你拿了?

勤俭说:在我这儿呢。幸亏有了它,不然,恐怕县长不会听我的。

没等勤俭把话说完,爷爷已经举起拐杖朝他揍来。但拐杖还没落到勤俭的身上,爷爷已经颓然倒地。 

勤俭的爷爷没有再站立起来。临终前他指着木匣子对勤俭说:那里面装着的宝物,你不该拿去卖弄……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一开始,勤俭遇到的警卫态度恶劣,而后来真正的县长却和蔼可亲,作者用这种对比的写法,表现百姓地位之卑微。

B. 勤俭遇到县长时,并不敢肯定其身份,作者一直用“白衬衣”来指代他,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心系百姓的正直父母官形象。

C. 勤俭回村后,百姓都不相信他竟然坐着县长的车回来,这体现了村民们自轻自贱的奴性。

D.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勤俭,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爷爷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现出作品对官员坚持勤俭廉政作风的美好希冀。

E. 小说的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宝物在爷爷心中的分量,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让读者好奇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勤俭的形象特点。

3.结合全文,简析本文最后一段的作用。你赞成爷爷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灵魂。虽然意象美学对中国文论影响深远,但中国的古典小说似乎不太注意对这一美学精神的传承和使用,《三国演义》等名著都是重视讲述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忽视情绪、意象、内心这类精神性的软性结构,基本在讲故事的层面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红楼梦》外在叙事形态遵循的是话本小说的套路,但内核却是韵文美学理想的实践,在小说结构、人物塑造、细节运用方面化用了意象美学的精髓,因而生发出小说的新气象。

《红楼梦》的结构采用非线性化的方式,通过意象化方式来完成。一般说来,阅读长篇小说需要从头按照顺序看起,因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不一样,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或人生的一个横断面,通过这个横断面来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和历史的侧面,长篇小说则往往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因而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赞为“史诗”。在叙述的层面上,长篇小说往往注重关联,故事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讲究情节的连贯、讲究故事的悬念,前后联系必须环环相扣,缺少某个环节,可能就不知所云。

《红楼梦》的结构可以说是反长篇小说的,至少是反话本小说结构的,虽然《红楼梦》在外在的结构形态上运用的是传统章回体,但缺少传统话本小说的悬念感。《红楼梦》没有选取历史上的大事件,主要展现贾府的日常生活,甚至家长里短,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小叙事”的范畴。虽然有研究者说《红楼梦》是写四大家族兴衰的,但实际上正面写的也只是贾家的兴衰,其他家族的兴衰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都是在贾家的兴衰中侧面“带”出来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贾家衰败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元春病逝,贾政被革职的腐败案,也没有去正面写,只是写这种变故对贾府人物命运的影响。  

《红楼梦》无疑是写兴衰的,而兴衰往往与时间的流动有关。《红楼梦》里确实写到很多节令,已经有研究者对其中的民俗作了认真的研究。而且有些人物的生日也交代的清清楚楚,但是在具体到年份时,往往用“又一年”、“第二年”这样模糊的概念,已经有研究者发现,主人公在年龄上出现讹错,比如贾宝玉和元春年龄的前后矛盾,黛玉到贾府之后的年龄停滞等等,都说明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时间的意义。倒是高鹗在续作中反复明确地点明时间的存在,因为高鹗认为“白茫茫大地好干净”的结局,必须借助时间才能完成。

高鹗只是按照一般长篇小说的结构去从时间上理解兴衰,违背了曹雪芹的以空间换时间的初衷。也就是说《红楼梦》是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替代以往长篇小说常用的时间流逝的纵向结构。通过那些实实在在的空间来结构小说,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亭台楼阁、斋庵院轩,形成了小说的块状结构。

(摘编自王干《红楼梦》的意象美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美学对中国文论影响深远,但《三国演义》采用重视讲述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基本没有传承和使用这一美学精神。

B. 长篇小说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故事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是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

C. 《红楼梦》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着重正面写贾家的兴衰,其他家族的兴衰在贾家的兴衰中侧面“带”出来。

D. 曹雪芹通过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亭台楼阁等实实在在的空间形成小说的块状结构,来替代必须借助时间才能完成的纵向结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忽视情绪、意象、内心这类精神性的软性结构,但在小说结构、人物塑造、细节运用方面化用了意象美学的精髓。

B. 《红楼梦》主要展现贾府的日常生活,甚至家长里短,而元春病逝,贾政被革职的腐败案这些重大变故反而没有去正面写。

C. 《红楼梦》写的兴衰与时间流动的关系不大,比如贾宝玉和元春年龄的前后矛盾,黛玉    

到贾府之后的年龄停滞等等。

D. 《红楼梦》的结构反长篇小说,以空间换时间,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替代以往长篇小说常用的时间流逝的纵向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采用非线性化的的结构,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时间的意义。而高鹗不同,他在续作中反复明确地点明时间的存在。

B. 短篇小说往往通过生活或人生的横断面来表现历史的侧面,而不是历史的进程,因而这类短篇小说不会被称赞为“史诗”。

C. 《红楼梦》在外在的结构形态上运用的是传统章回体,但缺少传统话本小说的悬念感,所以其结构是反长篇小说的。

D. 高鹗理解的兴衰与曹雪芹不同,他按照一般长篇小说的结构,从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进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723日,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11伤。延庆区宣传部通报称,动物园已停业整顿。另据了解,伤者下车前曾被提醒不要下车。此事发生后,网络上的各种议论一直没有消停。在这些议论中,有对不守规则的反思,有对野生动物园安全问题的审视,更有将愤怒指向老虎的。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图的主要内容。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