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

1.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2.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

3.“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

4.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

 

1.(1)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2)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每点2分,两点4分) 2.(1)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每点1分,四点4分) 3.(1)人生不能没有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2)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常常与现实有冲突,这种冲突会给人苦痛的感受;(3)人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一直生活在精神回忆中的人会更痛苦。(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4.(1)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乡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2)时代(或“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3)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每点2分,三点6分)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疑怪昨宵春梦好,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⑵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⑶酒入愁肠,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___________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⑺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注】

章 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注】这首词是词人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所作。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和苏词中“萦损柔肠,困酣娇眼”分别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词的结句都提到了一个“泪”字,两个“泪”字中包含哪些不同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惟孝,字仲友,襄阳人。长六尺,通《春秋》,下,乃工骑射。城中乱,争出关。惟孝拔剑杀数人,趋白河,见一舟壮钜甚,急登之。舟人不可,惟孝曰:“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众披靡,遂以舟达郢州。兵乱,奔沙洋。别之杰为帅,尽隘诸湖不泄水。惟孝令二人贾服前行,密窥隘兵,曰:“易与耳。”乃与十骑,衣黑袍,假为敌兵,曰:“后队亟至。”守隘四五百人悉溃,舟趋藕池。

开庆元年,卜居江陵,至沙市,众舟大集,不可涉。有峨冠张盖,从者数十,则宣抚姚希得之弟也,令曰:“敢有争岸者投水中。”惟孝睥睨良久,提剑驱左右而出,举白旗以麾,令众船登岸,毋敢乱次。干官钟蜚英见而异之,以告唐舜申,舜申曰:“吾故人也。”具言惟孝平生。蜚英谓曰:“今日正我辈趋事赴功之秋。”

惟孝不答。又叩之,则曰:“朝廷人。”明日,蜚英导希得罗致之,宴仲宣楼,蜚英酒酣曰:“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惟孝跃然曰:“从公所命。”乃请空名帖三十以还。逾旬,与三十骑俱拥甲士五千至,旗臶鲜明,部伍严肃,上至公安,下及墨山,游踏相继。希得大喜,请所统姓名,惟孝曰:“朝廷负人,福难祸易,聊为君侯纾一时之难耳,姓名不可得也。”时鼎、澧五州危甚,于是击鼓耀兵,不数日,众至万人,数战俱捷,江上平。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遁,物色之不可得,或云已趋淮甸,后不知所终。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工骑射              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B. 有峨冠张盖                顷:一会儿

C. 又叩之,则曰:“朝廷人    负:欺负

D. 制使吕文德招之,不就而    遁:隐匿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工骑射               彼以我非人也

B. 提剑驱左右出         却行为导,跪蔽席

C. 告唐舜申             不敢其富贵娇士

D. 君侯纾一时之难耳   如姬公子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日之事,非汝即我,能杀我者得此舟

⑵有国而后有家,天下如此,将安归乎?

⑶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惟孝的主要品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堡,________,而强化了从此他乡即故乡的住下意识。

不是为了对付外来的打击,还能是什么

逐渐淡化了山一程,水一程的路上意识

然而土楼的基本功能还是生活

从中原辗转而来的客家先民,便是通过建筑土楼

而且还容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耸的敌台、四望的枪眼

A. ⑥①④②③⑤

B. ⑥①③⑤④②

C. ③⑤⑥①④②

D. ③⑤④②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