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手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B. 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海外华人华侨也相继归国,共同缅怀轩辕黄帝。

C. 沉船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集中力量加大水下扫测搜寻。

D. 近年来,明星真人秀节目走红,主要原因是编剧对观众心理了解透彻和导演对明星效应的深度发掘功不可没。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偷换主语。C项,成分残缺,“加大”后面缺少宾语,可以加上“的力度”。D项,句式杂糅,把“功不可没”删除。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因暗换主语、D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②一些玉器商人为了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大量仿制古玉器,因而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

③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④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⑤在众多的景点当中,台北故宫博物馆得到了众多游客的青睐,有的游客下车伊始,就直奔该馆而去。

⑥网络大谣“边民”火了一把,最终玩火自焚,如今被绳之以法,虽名为“边民”也终未成为法外之民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蔺相如通过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 道出了他躲避廉颇的原因。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以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归隐之情。

E.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注①)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 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 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注②)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 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注:①柧棱: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

②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B. 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C. 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D. 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历”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B.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想入顾召赵御史书曰”后来,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C. “乞归”和“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意思相同,都是“请求辞职回乡”之意。

D. 户部尚书,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级长官。户部尚书主要负责国家财政、国库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B. 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C. 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D. 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

(2) 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 来 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 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 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语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 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3.小说标题“狼来了”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