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

根据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不超过30 字)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 字)

 

(1) 除大部分吸烟者不支持酒店禁烟外,居民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2) 学校:儿童易模仿,请您勿吸烟!医院:您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酒店茶楼:提神不妨清茶,消愁莫若朋友,何必吸烟! 【解析】试题分析:图表所显示出的数据可以看出,针对学校、医院、公交工具、办公场所这四种公共场所的调查中,不吸烟者百分之百支持禁烟,吸烟者中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支持禁烟;针对酒店茶楼的调查中,不吸烟者支持禁烟的仍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吸烟者支持禁烟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据此可得出第一题的答案。第二题要求任选一个场所写禁烟标语,考生写作中就要注意到内容上既要表达禁烟的思想,又要与所选择的公共场所有所关联,形式上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且通俗易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颅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颅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查看答案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见“磨杵成针”等典故对我们耳熟能详,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B.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无声胜有声”“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名句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这不仅是成功的诗歌创作,更是成功的哲理表达。

C.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 《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体自燃并不是什么________,而是有先例可查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可以把一个穿着衣服的人,设想为里外反转的蜡烛,衣服是烛芯,人体脂肪就是蜡。

②日常生活中,当________降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不妨抬头看看天外,把眼光投向海洋,把心系于远方,不斤斤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更不要想方设法去报复。

③当年,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可惜被人们认为是________,有违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错误的批判。

A. 不经之谈 流言蜚语 无稽之谈    B.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C.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流言蜚语    D. 流言蜚语  不经之谈  无稽之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文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文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

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寄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连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这是因缘时会。”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文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患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几属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你看,我还能去!”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一生对金钱毫不在意,但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社交应酬、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的时候。

B.本文叙述了沈从文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

C.沈从文的“耐烦”,意思就是忍耐,坚持不懈。面对年轻时的困窘生活,文革时的不幸遭遇,他依靠“耐烦”精神坚持了下来。

D.由于不满意自己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担心研究时间不够,沈从文总是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E.沈从文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胸怀,虽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最终以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2)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文章从水起笔,又以水结尾,可见水的品性与沈从文的生命人格已浑然交融,这无疑是对“上善若水”的最好诠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