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朗读者》这个节目采用参与者先讲述人生故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朗读者》这个节目采用参与者先讲述人生故事,让情感达到高潮点之后,才来朗读文艺作品,抒发情怀的模式,突破了不只是读书这一局限。

B. 遂宁设立首期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走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农旅结合等创新之路,构建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C. 不久前,文汇报刊发了一篇莫言新作《马的眼镜》,回忆了作者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吴小如先生授课的点点滴滴,质朴的文字里满含着对恩师的深情。

D. 大家知道电子垃圾污染致癌率很高,但为什么至今有关部门对这种随意倾倒电子垃圾的现象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呢?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双重否定不当,去掉“不”字。C项缺主语,可在“回忆”前加“这篇新作”。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引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少学校高三复习使出了以练代学、以考代习的“高招”,各科的习题与考题如汗牛充栋,学生从早到晚怎么也做不完,缺乏自己消化的时间,成绩不见长进。

②法治的美德在于实事求是与把握分寸,只有杜绝深文周纳、坚持违法必究与防止矫枉过正并举,才能让司法判决掷地有声、定分止争、守护公序良俗、实现社会善治。

③叶舟的散文仍难得地葆有高蹈轻扬的诗性和从容不迫的诗心,他的散文如诗行般跳跃,却雍容华贵、气韵悠长,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文明世界。

④遂宁地形如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但近十年经过人工打造,遂宁因观音湖而更显灵性与活力,观音湖因圣莲岛而更显神韵与美丽。

⑤由于“野蛮生长”,大量非规范停放、非规范使用,定位精度差、用户体验差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迷雾。

⑥花蚊子不仅躲在竹海中,也登堂入室,白天藏在家中阴暗的角落里,傍晚闻到人气,纷纷乱飞哼哼觅食,往往撞到人脸上。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离骚》“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护守洁净品德的坚强意志。

(2)陶潜《桃花源记》中“_______”两句写桃花源村人对渔人的信任、主动说明他们来到桃花源村并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女冠子元夕

蒋 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 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 “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焘叹曰:“丰君未易量也。”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密令蜀道织锦茵。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屼谓曰:“闻君言,使屼汗流浃背。”

帝亲政,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又出知河南府。徽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蔡京得政,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所荐士如黄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皆知名当世云。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                   统: 系统、规律

B. 思所以为于四海                       则: 准则、法则

C. 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        并: 并列、相比

D. 蔡京得政,故怨                       修: 整理、归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第犹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分童子试、乡试、京试,京试中者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称为登第。

B.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先秦的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设置御史;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宗,帝王的庙号。从汉代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徽宗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曾经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D.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翰林学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丰稷勇敢无畏,面对风暴镇定自若。跟随安焘出使高丽,中途海上刮起大风,桅杆被吹断,船几近倾覆,众人惶恐,而他神色自如。

B. 丰稷善于雄辩,敢于进谏。他任殿中侍御史时,给宋哲宗直言上疏,希望陛下用英明和智慧使自己的言行被千载之人所效法。

C. 丰稷为官正直,敢于直言弹劾奸臣。他入宫与蔡京相遇,指责蔡京奸邪的情形,并上奏弹劾不止,使蔡京离开翰林。

D. 丰稷指责权贵直爽,但政事守密很严。他起草奏疏,即使子弟也不给看;他担任尚书左丞,虽因蔡京报复被贬官,但也不把政事告诉别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

(2)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 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