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感 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感   恩

大漠飞雪

山路蜿蜒,景致似曾熟悉,小车上他感慨万千,多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衣锦还乡。他感念乡亲的恩,当年,乡亲对他的恩情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想起了继母,不知她见了今天的他会作何感想?一抹轻蔑的笑从他脸上掠过。

继母进门一年,父亲去世。父亲下葬后不久,继母一改往日的温柔,倘若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

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不问原因就狠狠地揍了他。“你那死鬼爹蹬腿了,你跟我没有关系了。你要是不听话,就别想在这个家呆下去!”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

洗衣做饭,对一个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最害怕衣服上的污渍,他力气小,一遍遍搓洗也难洗干净。冬天时,他的手裂了口子,洗衣服时钻心地疼,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他个子矮,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切菜煮饭。最初,他常常手忙脚乱,有时不小心伤到手,有时煮糊了饭。继母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特别生气时还会拧他的耳朵,“煮个饭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等着饿死好了!”他觉出继母的狠毒,他常常想他死去的妈妈。夜里,他躲在被子里诅咒继母,坏心肠的臭女人,吃饭闪舌头,走路遭狗咬。

继母的大嗓门常招来邻居二叔,每次二叔都将他牵回自己的家,处理伤口,还特地给他煮荷包蛋。看着碗里的荷包蛋,他扑在二叔怀里痛痛快快地哭,“二叔,呜呜呜……”二叔拍着他的后背,他在二叔的安抚下停止抽泣。

他不敢逃学,因为她说过,要是逃学就让他退学,他想她是能说到做到的,她怎么会愿意为他尽义务呢?父亲去世后,他的学费是村长大伯、二叔、三婆几家轮流给的。村长大伯说,“春娃子,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他真想跪着给村长大伯叩头说一声谢谢。“读书”、“有出息”,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他,从父亲去世的第二年起,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每逢春节,三婆都会给他做新衣。“三婆,你对我真好!”三婆摸着他的头,“春娃子,快快长大。”是啊,他要快快长大。这样,三婆就不用为他操心了。

他在乡亲的关怀中长大,他跟继母较着劲,他学会了洗衣做饭。他要证明给那个女人看,让她惭愧。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

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乡亲们前来贺喜。继母捧着通知书,他想继母即使不当众夸他,态度也一定会有所改变。然而,他失望了。继母脸上的表情很复杂,唯独看不出喜悦。继母放下通知书,嗫嚅了半响,淡淡说了句:“我供不起。”开学前,乡亲们给他凑够了学费。临行前,他给送行的乡亲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谢谢!”报恩的念头在心里扎下了根。

寒暑假的时候,他也偶尔回家,继母看上去比过去老迈,对他却依旧很冷淡。“读大学没啥好稀奇的,能养活自己才最重要。”笑话,他一个堂堂的大学生,怎么就不能养活自己了?已经成年的他,再也不能忍受继母的轻视了。

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小山村沸腾了。“春娃子回来了,春娃子回来了!”村长大伯、二叔、三婆都迎了出来。“大伯、二叔、三婆,你们好!”“好好!”他吩咐司机从后备箱里拿出礼物送到几位老人的家。“你说你客气个啥?”“应该的!我吃过你们的饭,穿过你们的衣,花过你们的钱。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春娃子的今天,表点心意还不应该吗?”

“春娃子,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你妈,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三婆抹着泪。

他轻轻一笑,“她有什么不容易的?”他跟她不是血缘至亲,记忆里,父亲去世后,她就没认真地管过他。

“春娃子,你要这么说你妈,我们可不答应。”二叔说。“你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为了你,她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委屈。”

三婆给他讲了继母的秘密,父亲去世后,娘家人接她回去,她拒绝了,她说你娘死得早,你又没有了爹,再不能没有她了。有男人上门求亲,她拒绝了,她说当娘的不能委屈自己的儿子。她担心你怕吃苦不好好读书,就狠心逼你。你上大学前的学费都是你妈出的,乡亲们凑的大学学费,你妈也都给还上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可你妈她不让,她说只要春娃子好我就满足了。

听完三婆的讲述,他愕然。                       

(选自“江山文学网”)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对乡亲的深情回忆,感恩乡亲的主题贯穿全文。

B.小说通过“他”对继母“诅咒-轻蔑-愕然”这一心路历程的描写,塑造了继母的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通过正面描写继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出继母这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时候,冬天“他”洗衣服时,手裂了口子,继母扔给“他”一双胶皮手套,是为了让“他”洗更多的衣服,做更多的家务。

E.小说以双线结构的形式,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2)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继母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小说描写了一位继母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你赞同还是反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5分))E B(选E 3分,选B 2分,选C 1分,选A.D不给分) (2)本文塑造了一个善良、有责任心,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甚至有些粗暴,不善言辞的农村继母形象。①善良、有责任心。②对子女的教育严格、甚至有些粗暴。③不善言辞。(概括出性格特点的一个方面,并分析得2分,三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3)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答欧亨利式的结尾也可)(2分)。这样写的妙处是①增加了小说的魅力,牢牢吸引住了读者;(2分)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能动性,启迪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该怎样感恩?我们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等等,从而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分)(以上各点,意思对即可,不必拘泥) (4)(示例1)赞同。严师出高徒,对成长中的孩子严格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一味的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害; 小说中“他”犯了错,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因为迟到,他逃学了,班主任告上了门,继母狠狠地揍了他,是为了让他深刻意识到逃学的严重后果,这是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继母规定除上学外,他还得洗衣做饭、周末下地干活,是为了让他尽早懂得生活的艰辛,学会自立自强;后来“他”学会了洗衣做饭,高中三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并取得了成就,衣锦还乡,他要感念乡亲的恩。都证明继母教育方式的成功。(观点明确,论述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2)反对。这种教育方式过于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小说中他多年诅咒轻蔑误解继母就是明证;这种教育方式单一粗暴,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暴力倾向;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小说中要不是三婆的一番话,他可能一辈子都会沉浸在对继母的厌恨误解的消极情绪中,继母的好心不一定有好报。(观点明确,论述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思思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思考时,可从小说结构、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表现的应该是歌颂母爱的深沉、伟大、无私以及人性的善良。C“正面描写”错,本文是通过“他”的回忆和三婆的叙述侧面描写继母这一形象的。D母亲扔胶皮手套给“他”是心疼“他”、爱护“他”。而不是要“他”做更多的家务。所以选EB。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继母会拿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他。逃学事件后,继母对他更是百般责难了”塑造出了继母对子女的教育严格、甚至有些粗暴。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结尾三婆的叙述解开了继母真实的形象特点,联系小说前面的情节内容,可知,结尾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妙处,可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读者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教育方式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赞同继母这种教育方式,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教育方式的理解与看法,例如,严师出高徒、粗暴教育的弊端等,只要能自圆其说,切实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的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使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借落花以表达爱国热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韩世忠,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B.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C.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D.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

C. 避讳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为国讳和家讳,文中就是避国讳。

D. 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拔、加、迁、陟、擢。其中擢是指在原官上提拔某人做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 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 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 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2)“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查看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B. 《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 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 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 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查看答案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如果家里有两大筐容易变质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不浪费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它们容易烂掉。”

二儿子说:“先挑最好的吃,不好的烂掉也就算了。”

三儿子说:“把它们分给周围的朋友和路过的人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