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涤非先生治杜诗

萧涤非先生能在杜甫研究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十分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解放初期,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系统地研读革命导师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心胸豁然开朗,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地在《杜甫研究》中以相当的笔墨来分析杜诗的艺术性。他说:“杜甫的伟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诗的园地”。这些精辟的论述,无一不是得益于他对革命理论的孜孜以求。

萧先生熟悉研究对象,包括熟悉研究对象的全部作品。他曾说,杜甫的《新婚别》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这样两句,仇兆鳌的注说“嫁时将鸡狗以往,欲为室家长久计也”,这显然是不近情理,不合事实的,所以杨伦的《杜诗镜诠》改注为“用谚语”。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宋时才有记载,唐代却找不到文献上的根据,所以杨伦也只能虚晃一笔。自己最初径直注上“即俗语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话,是不科学的,总觉得有些慊然。后来,他无意中在王建诗里发现“我身不及逐鸡飞”之句,不觉大喜,因为它证明了唐时确有这一谚语。他觉得如果对研究对象不熟悉,有些有用的材料是会当面错过的。

1971年,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出版。贯穿全书的基调是扬李抑杜,而且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为了达到贬低杜甫的目的,郭老甚至对国内几位有名的学者如冯至、傅庚生等人,自然也包括萧涤非先生,逐一进行了批评。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家对郭老的观点不满意,又不能批评,只有保持缄默。萧先生应许多学者、学生的询问,于1979年在《文史哲》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第一个实事求是地谈了与郭老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郭老说称杜甫为“诗圣”和“人民诗人”毫无依据的观点,他列举陕南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留千年存万古”,朱德委员长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说明杜甫的两项桂冠都得到了人民的承认。他还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纠正郭老对杜诗的曲解,对郭老苛求古人、脱离历史背景、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萧先生的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强的说服力,打破了学术界沉闷的空气。特别针对郭老这样的权威、名人,萧先生能够言人所不敢言,确实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

盛名之下,敢于公开纠正自己的错误,是萧先生的一贯作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句,在解释其中“群童”一词时,他这样写到:“杜甫《泛溪》诗‘童戏左右岸,罟弋毕提携。翻到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作于前一年,所泛溪即浣花溪。据此可知,溪之南北两岸原有一批顽童,我疑心诗中群童就是这些顽童。他们敢于欺负人,以抱茅为戏,因而激怒了诗人。过去我把‘群童’全看成穷孩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萧先生十分赞赏清代学者黄生“读唐诗,一读了然,再过亦无异解。惟读杜诗,屡进屡得”的话,所以他几乎用毕生精力研究杜甫,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仍不能满足。他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一诗中写道:“嗟予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曰名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更有意味的是,萧先生将陶渊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诗句,改为“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可见他对杜诗执著探索的热情达到了何种程度。

宋代有位学者提出“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可读杜诗”。1978年,萧先生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请,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一书的主编。为完成好这项艰巨任务,萧先生不顾古稀之年、抱病之躯,于1979年夏亲率校注组全体同志沿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实地考察,主持编写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夏天,校注组赴杜甫故里河南省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座谈会。会议期间,萧先生即兴赋诗两首,其二《重谒邙山少陵墓》写到:“忧国忧民不自忧,东南西北苦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

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选自孔亚兵《文学史家萧涤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62年56岁 在北京编写《中国文学史》,在《诗刊》发表《人民诗人杜甫》,在《人民画报》发表《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徐恒堂《萧涤非年谱》)

②萧先生给我回信说:对诗人杜甫的评价,他一直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会随波逐流。(吕家乡《怀念萧涤非先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涤非先生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才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杜诗的艺术性。

B. 萧涤非先生在治杜诗的过程中,发现了唐朝时就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

C. 萧涤非先生坚持杜甫是“人民诗人”的主张,他不仅重视杜诗的思想性,而且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对抹杀杜诗艺术性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D. 萧涤非先生因《重谒邙山少陵墓》一诗而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他的杜甫真墓在邙山的观点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原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萧涤非先生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观点的不同意见,表现出萧涤非先生治杜诗从作品实际出发,不随波逐流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B. 原文引用萧先生对“群童”一词理解的不断深化和自我修正的例子,目的只是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C. 原文引用萧先生“嗟予幼学杜”一诗,既表现了萧先生治杜诗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和谦逊品格,又为材料增添了古朴文雅的色彩。

D. 原文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E. 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萧涤非先生严谨认真的学者形象。

3.作为文学史家,萧涤非先生以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萧先生治学作风与学术成就的关系。

 

1.D 2.AC 3.. ①萧涤非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就,理论积淀不可少。②因为萧涤非熟悉杜甫的全部作品,他才在无意中找到唐朝时就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谚语的佐证材料;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就,必须熟悉研究对象,才能避免有用的研究材料当面错过。③针对郭沫若这样的权威和名人,萧涤非敢于言人所不敢言,受到学术界高度称赞;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④萧涤非敢于公开纠正自己对“群童”一词的片面理解,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就就需要这样的胆识。⑤萧涤非执着于杜诗研究,永不满足;进行学术研究,没有对研究对象的执着探索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⑥萧涤非组织校注组实地考察杜甫当年行踪;进行学术研究,实地考察能增强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有助于取得成就。 【解析】 1.试题分析:D、“他是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的第一人,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关于杜甫的墓,相传有四处:湖南的耒阳、平江,河南的偃师、巩县。经过认真考证比较,萧先生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 2.试题分析:B、“印证作者对萧先生敢于公开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原文并无体现;D、“材料采用直接引用的手法”不全面,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引述;E、“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正确,并无“抒情”。 3.试题分析:列举学术成就,如:萧涤非先生是著名的杜甫 研究专家;然后分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列举观点:它的一些主要论点如“人民诗人”“主导思想”等问题,充分表现了先生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唯真求实的学者风范。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明确成就,然后分析和其治学精神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难题尚未解决。另外,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定论,对生命“任意修改”,也是对传统伦理的一种挑战。这些都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但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健康有序,这一技术肯定会更好地贴近民众,造福人类。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1.对于转基因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早期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通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实现遗传改良。

B. 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物种间进行。

C. 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

D. 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因不能准确操作和选择某个基因而不能很好地预见后代的表现,而转基因技术可准确预期后代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但又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B.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加快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还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C. 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不仅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很难被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 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难以控制,制作转基因动物效率低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对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改良方式虽有随机自然、人工杂交、转基因的不同,但各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要获得优良基因。

B. 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支持转基因技术,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C. 转基因技术尽管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的支持,但其广泛应用仍然受到技术、伦理、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 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既需要依靠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生物和食品的规范管理。

 

查看答案

材料分析鉴赏题。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到来的景象?

2.说说“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的含义。

3.“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

(2)《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自然的搏斗是胜利还是失败?为什么?小说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法国大革命时期,葛朗台娶木板商的女儿为妻,用低价买下区里最好的葡萄园,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大发其财。

B. 《呐喊》中塑造了一批破坏和反抗封建制度的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以及《一件小事》中的“我”等。

C. 贾赦看上了鸳鸯,要讨他做妾。鸳鸯拒绝了这个做主子奶奶的机会,而且在贾母、邢夫人、王熙凤面前铰发明志立誓终身不嫁,服侍贾母。

D. 《边城》通过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E.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全剧以人民大众与旧时代的矛盾为总纲,以王利发与唐铁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贯穿始终,最广泛地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节选自《史通·曲笔》)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史通》作者是唐代史学家________

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史官应具备的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