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节选自《史通·曲笔》)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史通》作者是唐代史学家________

3.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史官应具备的条件。

 

1.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 2.刘知幾 3.凭借自己的良心,不畏权势得失。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伯起”和“齐宣”都是做主语,词后面都要断开。“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谈论的是“进”“退”两个方面的事,句式对称,因此中间断开。加之后面一处,前面再断一处。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比如该题中有“进”“退”连结的两个对称句,中间要断开。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考查较难,考生应该大多没有听说过《通史》这部作品,也不识刘知幾这个史学家。这也给大家提个醒,不能只注那些史上特别有名的作家。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考生需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可以进行联想记忆,由这道考查通史方面的题,可以联想中国历史的其他史书、体例、作者等相关内容。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理解与概括能力。与第一卷中的文言文最后一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点相同。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内容,针对出题点寻找答题区间,然后细细推敲翻译理解,加以归纳概括。该题答题区间在要求断句处,“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理解翻译,归纳概括为两点:凭借自己的良心;不畏权势得失。 【参考译文】 史书的作用,是记录功过,扬善抑恶,一朝得失,就会荣辱千年。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如何能称史官。但自古只听说因为直笔被杀,没有听说因为曲笔获罪的。所以隐侯的(沈约的谥号)的《宋书》有许多不真实之处,萧武帝明智但没有问罪他;魏寿的《魏史》也多有失实,齐宣帝明知也没有谴责他。所以让史臣能够凭自己的爱憎、自己的良心,进不怕权势,退无愧自身,追求实录,不是也很难吗?哎!这也是君王们应该惩戒改革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走过一段泥泞的小路,会留下许多大小不一、或深或浅的脚印,每一个小小的印迹里都曾承载过一个人的重量,而一阵风,一阵雨,一场漫漫飞雪,便足以掩盖那地表的所有微不足道的痕迹。人生的道路上也会留下无数个脚印,每一步的意蕴各有不同。或喜或忧,或笑靥或泪眼,或兴奋或颓丧……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上的智的价值

郁达夫

①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一首诗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种目的意识,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的那一种文学上的效用。

②智的价值可以测定,就因为它有种种阶段的不同。譬如词曲、喜剧、纯抒情诗等文艺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较少,但它们的价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两种价值的增重来补足。故而测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光以一种标准来立论,是危险得很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

③当然有些文学如散文、史传、论文之类,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

④在批评文艺作品的时候,少有人固执着逻辑的法则。可是不合逻辑的文学,终究不是伟大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剧的两种,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一贯等弊病,当然不是大文学家所应有的东西。还有在有些抒情诗里偶尔一看,觉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呓语,但你仔细去一想,或以自己的体验来一度诗人之心,则外貌似乎矛盾、无据、不通的文学里,也会感到无上的真理。

⑤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的解释,最浅近的一句话,是对读者智识信息的给予。不过光是智识的供给者,并不是多是文学,例如代数、几何教科书,虽能给予我们智识,但这些谁也知道并不是文学。所以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非要和情感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总和起来,才能判断的。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当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增加智识的这一件呆事上。

⑥其次要说的,是文学上所谓的智识,和科学上所说的智识的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在科学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为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在这一点上,各文学家对于写实主义的界说,很有争论。不过纯科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们的那一种议论,当然是有语病,但在实际,则文学含真实性愈多,内容也就愈充实而健全的一句话,真是千真万确的。须知真实性有相似性和适合性的两种,于证明事实时,当然是着重前者,于贯彻全体时,当然非适用后者不可。

⑦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

(有删改)

1.“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2.第⑥段说“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你如何理解?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有“顶高”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18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____________,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

(5)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____________,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  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3)本诗表现思想情感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